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公文范文> 正文

中华传统文化四年级下册10篇

神洲文档网 发表于2023-04-30 10:25:03 本文已影响

篇一:中华传统文化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传统文化教学计划(总5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城港路街道中心小学

  柳光玲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对于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才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为切实搞好这一工作,特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情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形成的初步时期。学习目的还未明确,学习习惯正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但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很高。经过以前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在古诗的朗诵、欣赏和背诵上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是我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本册共有26课,包含“经典驿站”、“人物长廊”、“名胜游踪”和“艺术乐园”四个单元。本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2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内容具有活动性、趣味性。本册教材内容如下:

  1.“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2.“名人长廊”:展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领悟其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坐标,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础。

  3.“名胜佳境”:展示齐鲁名胜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了解山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4.“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学期我们只学前两部分。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能大体了解其意思。

  2.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等活动,能结合教材插图理解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3.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4.初步了解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形式,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5.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名人、名胜古迹等,能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参加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

  6.逐步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7.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熟练背诵经典古诗文(篇或段),大体了解其意思。

  2.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培养自己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感情。

  3.了解传统文明礼仪方面的常识,生活中讲文明,讲礼貌;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初步具有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的意识。

  难点:过了解古代的名人志士,引导学生领悟他们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了解齐鲁文化遗产,了解山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各种形式相结合。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3.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4.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七、教法学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八、教学进度

  第三单元

  名胜佳境

  第1周

  《孔府》

  第2周

  《孔府》

  第3周

  《孔林》

  第4周

  《孔林》

  第5周

  《孔庙》

  第6周

  《孔庙》

  第7周

  《长江之歌》

  第8周

  《巴山蜀水》

  第9周

  《古楚风光》

  第10周

  《吴越音韵》

  第四单元

  艺术乐园

  第11周

  《字谜》

  第12周

  《画谜》

  第13周

  《农谚篇》

  第14周

  《学志篇》

  第15周

  《复习第三单元》

  第16周

  《复习第四单元》

  九、实践活动安排:

  1结合本学期学期情况,制作一期手抄报。

  2进行一次孔府的旅行,感受一下学者的感染力。

篇二:中华传统文化四年级下册篇三:中华传统文化四年级下册篇四:中华传统文化四年级下册

  

  中华传统文化四年级下册1至8课

  【主要特点】

  一遵循纲要、内容全面

  按照《指导纲要》要求,系统地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关知识,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形成点、线、体的完整认知。

  二体系完整、梯度衔接

  紧扣《指导纲要》中“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内容与知识递进要求,根据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程度选取相关内容,合理设置相关板块,加强互动实践环节,图文并举,使之形象直观、准确生动地再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该套图书在栏目设计与内容选择上,力求与同期教材知识互为补充,成为老师和学生课堂学习的好帮手。

  三学者领衔、专家团队

  该套图书由著名文化学者叶朗教授主编,由精通教学的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担纲编写,在内容选择及编排上贴近教学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四价值实践、精神引领

  该套图书精心构思,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引导学生读历史,爱祖国,学传统,做好人,增强民族自信。注重学生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观培养。

  五灵活兼容、易于改编

  该套图书具有比较强的灵活性和兼容性,可以全方位吸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迅速灵活地改编为地方性教材读本。

篇五:中华传统文化四年级下册

  

  中华传统文化与二十四节气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2、提高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和生活的意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归类整理

  教学难点:简单了解有关节气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传统文化。

  二、二十四节气起源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一年四季气候分明,多河流谷地和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耕作,尤其是黄河水滋润哺育了两岸的人民。从二十四节气形成到汉代完备的漫长时期里,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特点,得以充分发展的条件和机会。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

  三、二十四节气与历法的关联

  二十四节气与阳历和农历密切相关,它们的完美的配合为古时老百姓掌握农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分布在一年的12个月里,常年每月有两个节气,一个在前半月月初,俗称“节气”,一个在后半月月中,俗称“中气”。这个“气”是气象、气候的意思,是古人观察每个阶段内特有的气象或物候现

  象、农事活动后定出的名称。

  和阳历配合时,节气在每月上旬,其规律是:上半年当月的4~6日,下半年当月的6~8日。中气在每月的下旬,其规律是:上半年当月的18~22日,下半年当月的22~24日。

  和农历(阴历)配合时,农历的平年每月也是两个节气,两者同样称为节气和中气,若遇到农历闰年的闰月只有一个节气,没有中气。

  四、二十四节气诗歌、谚语

  二十四节气与气候的谚语

  1、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西边日头东边雨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2、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3、冬雪是麦被,春雪是麦鬼.麦盖三场被,枕着馒头睡.

  4、冬至大白霜,来年谷满仓.冬天有浓霜,必有好太阳.

  5、三朝迷雾发西风,若无西风雨不空.春雾有雨夏雾热,秋雾转凉冬雾雪.晨雾即收,旭日可求;晨雾不收,细雨不休.

  6、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露水重,天气晴.霜夹雾,旱得井也枯.霜后南风连夜雨

  7、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8、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9、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五、作业|

  诵读朱自清先生的《春》,碧野的《天山景物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与《江南的冬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总结

  同学们,我们祖国有五千年历史,等我们去学习和探究,当我们真正走进的时候,你们还有更多令你惊奇的发现。希望大家主动地参与经典诗文的积累与感悟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感受诗歌的魅力、节气文化的博大精深。

篇六:中华传统文化四年级下册篇七:中华传统文化四年级下册篇八:中华传统文化四年级下册

  

  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

  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课时安排:

  周次

  课题

  了解夜光珠来历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唐)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唐)愈《送孟东野序》

  八、课外延伸:

  课下搜集古时描写四时更替、宇宙变化的语句,并交流。

  了解墨子教育做人的小故事。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黒。

  ——荀子《劝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黒;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了解“二十四孝”中黄香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查一查

  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已家喻户晓,“卧冰求鲤”“芦衣顺母”等故事就发生在。查阅资料,找出发生在的“二十四孝”故事还有哪些?并说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哪些人?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月夜》和《乡思》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月

  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乡

  思

  (宋)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二、简介觏

  觏,字泰伯,南城人,他的诗唐代愈、皮日休等人的影响,具有独特风格。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

  了解《月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挂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活动:背一背

  望月怀远

  (唐)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5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山中》和《济上作》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山

  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济上作

  (明)徐祯青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二、简介作者

  王勃,字子安,人,初唐诗人,与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徐祯卿,人,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树树花”的诗句而为人称誉。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

  了解《山中》和《济上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

  1、说一说

  说一说本课的两首诗是借什么景物来表达思乡思亲的悲伤感情的?

  2、读一读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6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断句》和《见杜鹃花》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断句

  (北)昶

  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见杜鹃花

  (唐)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二、简介作者

  昶是南朝宋文帝第九子。前废帝子业即位,怀疑昶有异志,于是他投奔北,亡命途中作此诗。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

  了解的《断句》和《见杜鹃花》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

  第六单元

  诗歌诵读(二)下册

  第17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二、简介作者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益以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

  了解《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比一比

  把自己读过的友情赠答诗积累起来,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8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重别周尚书

  (北周)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

  (唐)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简介作者

  庾信,字子山,人,是南朝梁简文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

  了解《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秋风引

  (唐)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教学目标:

  1、认识《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

  别

  (唐)王之涣

  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淮上与友人别

  (唐)谷

  扬子江头柳春,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

  二、简介王之涣

  王之涣,人,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很有名气,多被乐工制曲歌唱。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容。

  19课

  古诗两首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

  了解《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做一做

  唐代诗人中,有着许多情谊深厚常常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如白与杜甫,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搜集他们之间互写的赠答诗,读一读,把这些诗歌做在贺卡上,赠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下曲》(节选)和《秋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下曲

  (唐)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

  秋望

  (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輓,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20课

  古诗两首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

  了解《塞下曲》(节选)和《秋望》的写作背景。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

  塞下曲

  (明)榛

  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

  隔河见烽火,骄虏夜临关。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从军行七首》(其五)和《送判官赴碛西行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已报生擒吐谷浑。

  送判官赴碛西行军

  (唐)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21课

  古诗两首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故事:

  了解火焰山名字的来历。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

  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2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上听吹箫》和《征人怨》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二、简介高适

  高适,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唐代另一位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并称“高岑”。他的诗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读两首古诗。

  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

  了解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说一说

  唐代流传下来的边塞诗歌非常多,查找资料,说一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及其代表作。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3课

  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西域;骞;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路线、作用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识读“骞通西域路线图”、“汉朝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正确认识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设计丝绸之路导游词的设置,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

  二、学生表演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表演得很棒!从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敦煌存在着物资的交流,而且交流的物资非常的广,有西方的毛皮、珠宝玉石、药材等,还有中原的丝绸、瓷器、器、铁器等。事实上,在当时的敦煌,不仅存在着物资上的交流,还存在着文化的交流。现在保留下来的敦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就可以印证这一点。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幻灯:建筑,绘画,雕塑)敦煌莫高窟保存着最完好的佛教艺术,曾经有位著名的敦煌学者指出:“世界上历

  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学者的论说充分说明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则是丝绸之路带给它的。

  三、丝绸之路的交流作用

  【问题】敦煌的艺术来自于东西方的交流,来自于东西方使者们的间接创造。正是由于这些使者们的往来,使得丝绸之路异常的活跃,异常的繁荣。那么,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找到了吗?一起大声告诉我,好吗?(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块大陆,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学们能不能结合书本和你已有的知识,举出实例来印证这句话呢?(可作适当补充)(幻灯)总结:

  丝绸之路的开辟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增强了东西方人民的友谊。所以说,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道,也是一条友谊之道。

  四、丝绸之路的补充

  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学生回答)

  (幻灯)总结:中国的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分为海陆两路了,此外,还有长城以北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各个民族、部落纷纷想争夺控制权,因此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和风平浪静的“海上丝绸之路”由于主要以丝绸和香料贸易为主,又称“海上香丝之路”。

  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舍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

  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幻灯,亚欧大陆桥的简介,线路图)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30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第24课

  玄奘取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堂教学PPT,学生准备搜集玄奘法师生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习?

  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导:也许学习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要点:1)混出玉门关2)单人匹马走沙漠

  ※重点句: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言,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

  “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可感受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体会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求法。

  总结: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一切源于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与一生的追求——

  对佛法的弘扬。

  过渡: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否则印度留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

  4、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玄奘的历史贡献。

  1)学习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资料思考,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

  (要点: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2)师生合作交流资料

  ※屏幕出示:

  玄奘带回来的佛经数量大,覆盖面广,质量特别高,如果我们把唐朝汉译佛经比喻成为汉译佛经中的皇冠,那玄奘翻译的佛经就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玄奘西行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直经,而取到直经才只不过走了求法之路的一半,另一半就是翻译佛经,他魂系真经,迫不及待,也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佛法功德圆满。

  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

  角度:

  1、从学者的角度,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求真理。

  2、作为一个高僧,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无竺,学习真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

  3、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总结全文,提炼升华

  1、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玄奘西行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

  2、出示季羡林先生引鲁迅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拿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季羡林: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第13课时文学巨匠——白

  教学目标:

  了解白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境),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阳冰,不久即病卒。

  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汉、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杜」,愈云:「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籍》)。有《太白集》。

  二、主要作品

  《客中作》《秋登朓北楼》《宣州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静夜思》《将进酒》《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友人》

  《赠孟浩然》《渡送别》《怨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游天姥吟留别》《陵酒肆留别》《关山月》《子夜吴歌》

  《长干行》《蜀道难》《长相思》《行路难》《玉阶怨》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春思》《赠汪伦》

  《登金陵凤凰台》《月下独酌》《清平调》

  三、拓展活动

  背诵白有关月亮的诗歌,比一比,看谁背诵的既多又准。

  第14课时文学巨匠——杜甫

  教学目标:

  了解杜甫平及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巩县(今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

  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定居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主要作品

  《望岳》《饮中八仙歌》《登高》《江畔独步寻花》

  《曲江二首》《曲江对酒》《春望》《登楼》

  《闻官军收》《阁夜》《咏怀古迹五首》

  《月夜忆舍弟》《天末怀白》《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别房太尉墓》《旅夜书怀》《蜀相》《客至》《野望》

  《八阵图》《江南逢龟年》《登楼》《宿府》《月夜》

  《春夜喜雨》《佳人》《兵车行》《月夜》《春宿左省》《绝句》

  三、拓展活动:查一查

  杜甫在漫游了8年,在现今的、、等地方留下了不少诗篇,其中《望岳》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刻在大明湖历下亭上杜甫诗句“海右此亭古,名士多”已成为的一个文化符号。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杜甫在的游历情况。

  第15课时文学巨匠——轼

  教学目标:

  了解轼平及主要成就

  教学过程:

  一、生平及成就

  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省眉山市)人。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黄”。

  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辛”。

  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观等均出其门下。

  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而自成一家。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

  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纲、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寒食诗》、《赤壁赋》、《答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二、拓展活动

  “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轼父子三人,世称“三”,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人物。你知道“三”都是谁吗?

  第16课时文学巨匠——雪芹

  教学目标:

  解雪芹的生平及主要成就

  教学过程:

  一、生平及成就

  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

  雪芹的曾祖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寅负责接驾,并住在家。寅病故,其子顒、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雪芹自幼就是在这“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部政治斗争的牵连,家遭受一系列打击。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居住。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雪芹移居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

  雪芹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他人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二、拓展活动:说一说

  《红楼梦》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除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外,还有王熙凤、薛宝钗、姥姥等。你最喜欢《红楼梦》中的哪一个人物,合同学交流一下吧。

  第22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古诗。

  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句含义。

  理解诗中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战争的厌倦和怨恨,启迪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课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塞上听吹笛》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不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盛唐诗人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对边塞生活有着较深的体验。他的这首反映边塞士兵生活的《塞上听吹笛》,就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

  《征人怨》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自治区境,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s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即大,在今呼和浩特市南。“玉关”,即玉门关。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怎不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通篇不着一个“怨”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而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这样精工的绝句,确是不多见的。

篇九:中华传统文化四年级下册

  

  -

  -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备课

  马红梅

  第三单元

  名胜佳境

  三孔

  1、孔府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孔府。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容。

  欣赏孔庆镕诗?五柏抱槐?、隆基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府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东阳撰写、的对联是怎样重视诗歌语言的?

  2、有感情的朗读?秋兴八首?〔其一〕!

  3、了解杜甫草堂。

  4、查阅资料,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特点。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

  word.zl.

  -

  -

  2、孔林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孔林。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容。

  欣赏说诗?奉和圣制经邹鲁祭孔子应制?。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林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思堂上诗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孔林的典故。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3孔庙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孔庙。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容。

  -

  word.zl.

  -

  -

  欣赏乾隆皇帝及郭沫假设诗句。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孔庙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与同组的同学说说金声玉振坊图和文的关系?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长江

  1长江之歌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长江有一个整体印象。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容。

  欣赏基诗?长江万里图?、之仪词?卜算子?。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之仪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之仪的?卜算子??2、学唱?长江之歌?。

  -

  word.zl.

  -

  -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2巴山蜀水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上游诗。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了解长江上游是巴蜀之地。

  欣赏赞美三峡的诗?渡望楚?〔唐

  子昂〕、?上三峡?〔唐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

  欣赏毅诗句。

  三、活动广角。

  1、对照地图查找三峡景区。

  2、了解流来观的图片及对联。

  3、整理描写三峡的古诗文。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

  word.zl.

  白〕。

  -

  -

  3古楚风光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长江中游的名胜。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容。

  欣赏轼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颢诗?黄鹤楼?。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两首诗词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颢诗?黄鹤楼??

  2、写下?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朗读?水调歌头

  游泳?。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4吴越音韵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长江下游。

  教学过程:

  -

  word.zl.

  -

  -

  一、阅读诗画揽胜。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容。

  欣赏维烈?南乡子

  登燕子矶?、慎?临江仙?。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万里长江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背诵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诗配画。

  2、搜集三首与、、这三处地方有关的古诗词并朗读给同学和教师听。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四单元

  艺术乐园

  谜语

  1字谜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字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字谜的兴趣。

  搜集局部字谜。

  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两个谜语

  -

  word.zl.

  -

  -

  有水有田方有米

  添人添口便添丁〔

  何〕

  兵书三卷桥边授

  忍字百篇家藏〔〕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谜语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试猜字谜

  三星斜带一钩月〔心〕

  雁阵三行,时斜时横〔丛〕

  点水蜻蜓款款飞〔汗〕

  驴高栏低〔骗〕

  2、搜集字谜,互相考一考

  2画谜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画谜的特点、组成形式,培养对画谜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猜三个谜语

  ①春节

  -

  word.zl.

  -

  -

  ②一触即发

  ③汆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画谜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读故事?少游猜谜?,猜谜底

  2、读?唐伯虎卖画?,猜字谜

  3、学生自己试着出画谜。

  谚语

  1农谚篇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农谚的特点,培养对字谜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读原文,了解什么是农业谚语。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谚语的定义。

  -

  搜集、积累局部农谚。

  word.zl.

  -

  -

  知道农业谚语与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广角

  1、背诵二十四节气歌

  2、读读背背几个农业谚语。

  3、交流整理搜集到的谚语。

  2学志篇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关于立志和学习的谚语;制作谚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艺海拾贝

  朗读文中关于立志和学习的谚语

  二、温馨点击

  阅读品味,了解关于谚语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读谚语,谈感想

  2、讲故事,背谚语

  -

  word.zl.

  -

  -

  3、制作谚语卡片

  4、填写表格

  -

  word.zl.

篇十:中华传统文化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典故的好词

  中华传统文化好词好句

  中华传统文化好词好句

  好词: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鸟朝凤、张灯结彩、锣鼓喧天、龙飞凤舞、返璞归真、别有洞天、通今博古、礼仪之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好句:

  1.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历史悠久,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书法大体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五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西湖龙井,铁,中国的茶香就是清;女儿红、老白干,中国的酒就是醇。中国文化五千年,传统美德万里传。

  3.太极清影武当山,少林神功少室练,峨眉刚劲柔中显,南来圣地佛山,功夫盛名远传。留恋霍家佛家拳,慕名方家掌中仙。功夫中华象征,回想百味丹田。

  4.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宋扬名,一朵青花绽放,元瓷从此名久远。斗彩五彩明渐起,惹一方妖艳。清法郎色彩鲜,名扬中外瓷中冠。无色传奇弥漫,中华瓷器名远。

  5.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三分魏蜀吴,一统秦两汉。华夏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都是奇迹的历史印记。

  6.国粹京剧美名扬,生旦净末各方长,抑扬顿挫声貌聚,小小舞台现沧桑。中华戏曲一绝创,各地曲目更多样,人生犹如戏中人,你方唱罢我登场。

  7.中国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成为这世界上的一朵奇葩。儒家思想遍天下,中国瓷器人人夸。

  .中医在我国古代起源,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记载着国人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承载着人类医学发展的优良关念,愿中医发扬光大,渊源流长。

  9.古往今来我不怕,孔子文化传天下,全球掀起国学热,孔子学院中外建,国学精髓世界扬。

  10.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

  11.要说民族文化,必说琴棋书画;妙在收心养性,培养独特文明;塑造人格保证,追求脱俗意境;民族传统之镜,折射博大精深。

  12.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3.漠北荒凉战场,英雄儿女久传扬,江南小河流水巷,才子佳人妙文章。马蹄行舟万里游,一方嘶鸣一,江河湖海大中华,渊源流长几多秋。

  14.干劲强劲劲非劲,到处共处处非处。强壮强迫非倔强,勿将长大念为长。逮捕不是逮老鼠,地壳更非鸡蛋壳。瞠木结舌不念堂,中华文化永无疆。

  15.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实,传统文化的气息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得到。

  16.中国传统节目丰富多彩,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永远继承下去,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

  17.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

  1.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也不例外。而中华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我们都是中国人,自然要理所当然地继承我们祖先给予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礼物。

  19.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续到今天,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20.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长了知识,又让我们和祖国的缘分更近一点!

  21.汉文化反而在日本有较多保留,如和服是根据汉服仿制;日本刀是由唐刀演化而来,日本的音乐、建筑保留了大量汉族的古曲和建筑样式(特别是唐代)。

  22.民族文化源于实践,历史记录延续表现,民间基础特色流源,经济全面社会发展,文化熔铸民族活力,维系国家和平统一,融合文化政治经济,提升强大综合国力。

  23.道家无为清净,墨家非攻兼爱,法家法治天下,儒家礼德操守,韩非兵家论道,战国风云汹涌,百家争鸣,思想勃发,传一代英雄儿女情。

  24.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等国。

  25.中华文化五千年,煌煌巨著随处见,春秋战国有孔孟,百花争鸣巨人间,汉赋唐诗广流传,宋词元曲非等闲,明清小说人知晓,现代文艺领风骚!

  26.华夏文明何其多,四大发明最伟大,辨别方向指南针,人工活字印刷术,不忘造纸与,造福人类促发展!

  27.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她兼收并蓄,发展至今,可见其魅力所在。

  2.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达成的共识。

  29.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摆几本线装书和假古董,也不是穿套汉服或唐装,更不是风水、堪舆、预测之学。通过去芜存菁,国学中的精华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30.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多看点国学,能滋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31.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时家人团聚,强化了亲缘关系和孝道伦理等因素,每年有这么一个机会一家人欢欢喜喜辞旧迎新,总结过去的一年,为新一年积蓄力量和做精神准备。

  32.中国传统文化中俯拾即是的为人之要、处世之道、治理之策,当是领导干部修齐治平的优秀教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33.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之大美,美不尽言,美不胜收,美轮美奂,然大美无声,非虚妄浅薄者可闻,国学典籍含英咀华,默而无言,与你遥遥相对,无声的召唤令你心驰神往,当你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国学,感悟国学,体味国学,践行国学多时,你会蓦然发现,国学大美,其实已在你心里。

  34.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也极为广泛,儒学这一文化符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它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及思维方式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35.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国学源自天地,从伏羲仰天俯地而悟易经,到屈原漫游天地而得九歌,再到竹林七贤隐居山林而通三玄,古之高士,欲有所得,无不与天地相交接。

推荐访问:中华传统文化四年级下册 中华 下册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