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公文范文> 正文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守好意识形态阵地8篇

神洲文档网 发表于2023-04-30 19:45:05 本文已影响

篇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加强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建设内容学习心得体会

  加强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建设内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强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建设内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强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建设内容学习心得体会1今年教育工作要紧扣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总要求,教育战线各级领导干部要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领航人,将改革要求坚决贯彻到底,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双语教育等重点工作,努力开创全区教育事业稳定发展新局面。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筑牢防范和抵御宗教向校园渗透防控体系。20xx年,全区各类学校要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在学校中深入开展好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三个离不开”思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新疆各民族共同文化和精神家园,使各族师生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力量;启动中小学德育骨干培训5年规划,推进德育与智育双赢共进工程,提高育人效果;高度重视教育系统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坚决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把握工作主动权。

  教育系统要把去极端化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深入开展反分裂反渗透主题宣讲教育活动,深刻揭批宗教极端思想反动本质及其危害性,坚决防止宗教极端势力及活动对学校师生的侵蚀。

  以内涵发展为主题、以南疆地区为重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今年,自治区将围绕落实《自治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xx—20xx年)》,把构建符合自治区发展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重要任务,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全面实施改革创新、推进协调发展、加

  强内涵建设、规范办学管理,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体从五方面开展:

  一是统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二是以推进改革促进质量提高;

  三是加快基础建设特别是纺织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四是着力推进南疆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努力实现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教育全覆盖;

  五是重视发展继续教育。

  重视双语教育质量提高。20xx年自治区颁布的双语教育发展十年规划,明确了未来十年新疆双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今年,自治区将加大对各地规划落实情况的督查指导力度,强化地方责任,积极、稳妥、有效推进双语教育。特别要加强对双语幼儿园管理、教师编制、保教人员标准配备、保障机制经费管理等方面的督查力度,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普及率。

  加强内地新疆学生培养管理工作。20xx年,新疆内高班、区内初班都将扩招至1万人,内高班毕业生高考升学计划与协作计划要进一步争取优化招生专业结构,内职班则要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质量。今年我区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规模将达到9万人,招生、管理特别是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将更为艰巨。自治区将在国家部委的支持下,加大对教育管理工作的政策研判和措施改进,配合办班学校开展工作。各地州也要加强支持与配合包括信息沟通,共同做好育人工作,实现培养目标。

  加强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建设内容学习心得体会2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立足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三抓”打出一套“组合拳”,有效调动了高校和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为做好精神的“三进”工作,巩固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奠定了基础。

  抓理论武装,立德树人,加强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精神宣讲和“我与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精神进思政课集体

  备课会,深化思政课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坚定理想信念。组织开展精神进思政课“四个一百”评选活动,评选百个优秀教案、百件优秀课件、百篇优秀论文和百堂精彩一课,引导各地各校把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搭建“理论热点师生谈”教学互动平台,组织实施“千名思政课教师进学生理论社团”计划,思政课教师全面深入各学生理论社团,通过面对面、QQ、微博等多种方式开展与学生的互动对话,指导各社团开展各种理论学习活动。

  抓课堂质量,教学相长,提升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研制《福建省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测体系(试行)》,从2012年起,每三年组织一次思政课教学质量检查,检查结果作为学校参评全省文明学校的重要参考。搭建教学练兵平台,定期组织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比赛。举办新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培训班,邀请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相关教材编写课题组主要成员作辅导报告,通过部级示范培训、省级教育部门培训和高校培训的三级培训模式,实现全员培训。组织思政课专家撰写《福建历史文化简明读本》一书,作为全省高校思政课辅助性读本。在全省新建5支省级思政课教学团队和5个省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抓社会实践,贴近生活,增强思政课针对性与实效性。建立省、市、校三级既分工负责又相互衔接的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三级联动”机制,5年来共组织千余名思政课教师分赴各地企业、农村,开展“海西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全省各地遴选和推荐126个社会实践考察点。建立省级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基地,成功申报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

篇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控制力?思想政治教育

  李合亮

  一、意识形态领导权与意识形态控制力

  作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和政治文化事实,意识形态虽已引起人们足够的认识,但是至今尚未有统一的概念。这既在于意识形态本身看似无所不包,“具有非常宽泛的功用意义,且所有这些意义都不完全相容”,也在于意识形态往往附着于文化与哲学思潮而变动,表现出繁杂的样式,还在于意识形态与政治思想密切相关,呈现出实用化的迹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存在的,意识形态是特定社会阶级或利益群体的自觉意识与观念上层建筑系统。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意识形态既具有否定的意义,也有一般性的描述。正如哈恩在他的《马克思主义和意识形态》一文中所说:“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或术语很可能在双重意义上被运用。一方面,它被马克思和恩格斯具体地理解为虚假的意识的标志;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一些人的文献中,它主要是作为一个阶级的社会意识的总体概念而出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当时流行于德国的各种思潮,即构成德意志民族意识的所谓“德意志意识形态”作否定性批判,指出“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

  的同时,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葛兰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态概念与思想,并具有独特性。葛兰西在分析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根源时,认识到意识形态问题是主要因素,进而在分析市民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问题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获得的著名命题。

  葛兰西对意识形态的认识建立于对市民社会的分析之上。葛兰西所指市民社会,不是从物质生活关系方面,而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界定,将其描绘成独立政治活动的特定核心和反对专制统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他认为:“国家通常被理解为政治社会(或者被理解为专政,被理解为为了使广大民众顺应某一特定时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方式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机关),而不是被理解为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平衡(不是被理解为某一社会集团通过教会、工会、学校等私人组织对整个社会实施的领导权),而知识分子恰恰是在市民社会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的。”

  在葛兰西看来,国家=强权+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既包括政党、工会、教会、学校等民间社会组织,也包括报刊等新闻媒介以及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学术团体。这些组织通过影响控制社会舆论而获得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市民社会属于上层建筑。“我们目前可以确定两个上层建筑‘阶层’:一个可称作‘市民社会’,即通常称作‘私人的’组织的总和,另一个是‘政治社会’或‘国家’。”

  葛兰西认为,市民社会的发展状态不一,决定了各个国家不同的政治体制。“在俄国,国家就是一切,市民社会处于原始状态,尚未开化”,因此,东方社会缺乏形成市民社会的基础,只能形成以政治国家为主体的专制社会,而西方却形成了以市民社会为主体的民主社会——“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得当,国家一旦动摇,稳定的市民社会结构立即就会显露。国家不过是外在的壕沟,其背后是强大的堡垒和工事”

  。葛兰西认为东西方市民社会的不同情况决定了不同的革命策略。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民社会’已经演变为更加复杂的结构,可以抵制直接经济因素(如危机、萧条等等)‘入侵’的灾难性后果。市民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像现代战争的堑壕配系。在战争中,猛烈的炮火有时看似可以破坏敌人的全部防御体系,其实不过损坏了他们的外部掩蔽工事;而到进军和出击的时刻,才发觉自己面临

  仍然有效的防御工事。”

  对这些国家来说,暴力不是革命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首先应赢得市民社会的支持与接受,并逐渐获取意识形态领导权,待条件成熟时夺取政权。

  在葛兰西那里,以暴力夺取政权的方式被称为“运动战”,而以意识形态领导权为主获取政权的策略则被称作“阵地战”。“包括政治斗争在内的机动战(前线出击)向阵地战的转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时期最重要的政治问题,也是最难得到正确解决的问题。他认为,无产阶级要想获得政权,首先应该消解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夺取意识形态的阵地并坚守,在逐步扩大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阵地的同时,掌握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意识形态领导权。1932年5月2日,葛兰西在狱中书信中参照列宁的有关解释,把克罗齐与马克思主义进行比较,强调指出,“恰恰是在克罗齐苦心构想他自己的这一理论时,当代最伟大的理论家们在同一意义上创造了实践的哲学,而且,他们与经济主义的机械主义和宿命论观念相反,重新估价了‘领导权’或者说是文化领导的那一方面。甚至可以肯定地说,最现代的实践哲学的本质特征,恰恰在于‘领导权’这种历史——政治学的概念。”

  这一段叙述明确表明,葛兰西已经牢固地把领导权特别是文化领导权问题视为中心问题,把它看作是解决知识分子问题和知识分子承担的“文化领导”问题的中心点。在葛兰西那里,文化不简单是狭隘意义上的文化,而指整个阶级的价值观念,即意识形态。文化领导权就是意识形态领导权。

  “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统治’和‘智识与道德的领导权’。一个社会集团统治着它往往会‘清除’或者甚至以武力来制服的敌对集团,他领导着同类的和结盟的集团。一个社会集团能够也必须在赢得政权之前开始行使‘领导权’(这就是赢得政权的首要条件之—);当它行使政权的时候就最终成了统治者,但它即使是牢牢地掌握住了政权,也必须继续以往的‘领导’。”

  就葛兰西的革命观来看,虽然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但他着重强调的还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掌控问题。虽然他的思想只是针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而发,但对于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执政者而言也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市民社会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言,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获得来完成,而对于已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而言,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还是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

  事实上,不仅对无产阶级而言如此,历史上的任何阶级只要想实现对国家、社会的统治,都存在一个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问题。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前,都想尽一切办法通过舆论、宗教、思想的启蒙等手段实现对民众的诱导,为其夺取政权奠定基础。这实际上就是在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而当这些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也面临着一个控制意识形态的问题,即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不仅各个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意识形态领导权,就连被统治阶级也面临着这一问题。奴隶的起义、农民的武装斗争、无产阶级的革命都需要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达到夺取政权之目的。陈胜、吴广起义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喊,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纲领与口号,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马克思主义的宣扬,都是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一次次影响与夺取。

  当一个阶级革命成功,实现国家统治之后,自然而然就拥有了意识形态领导权,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拥有只代表了一种地位,问题的关键却是如何巩固意识形态领导权,即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民众,实现思想的统一。基于这种认识,为了进一步显现统治阶级执政后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我们主张以“意识形态控制力”来代替“意识形态领导权”。相对于“意识形态领导权”而言,“意识形态控制力”展现的不是一个执政阶级的地位而是任务,它将促使执政阶级及其政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并将其贯穿于实践之中。这样的表述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展示统治阶级思想控制的重点与核心。

  这里的意识形态控制力有两层含义:一是意识形态本身具有的规范约束性;二是统治阶级通过对社会资源特别是政治资源的垄断而对社会成员思想价值观念的支配与控制。意识形态作为人类思想和行为定向的价值体系,提供着为人类所追求以至献身的目标和理想,对每

  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都具有强大的约束力,促使个人朝向集体价值的方向努力发展。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由此产生了它维护阶级利益的功能。意识形态“既表现为同对现实生活的沉思相异,又表现为把取得支配地位的强有力的物质关系转换成思想的王国”

  。在一个国家中,统治阶级由于拥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由于在政治资源的占有与使用上占尽了优势,由于拥有宣传教育的强大载体与渠道,其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进行控制是情理之中的事,更何况他们又特意采取种种方式有意识地对人的思想进行控制。不仅如此,统治阶级在执政的同时,已经把它们的意识形态美化成全社会乃至全人类最美好、最具有人性的意识形态,“把它们提出来作为生活准则,一则是作为对自己统治的粉饰或意识,一则是作为这种统治的道德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是共性与个性很难区分,生活于社会中的个人虽然个性很强,但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支配与控制。

  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控制力实现的重要途径

  任何一个阶级实现对国家、社会的统治,都面临一个统治手段的问题。一般来讲,一个阶级在确立统治地位之后,在没有大的阶级冲突的情况下,主要面临的不再是武力,而是权力控制问题。虽然武力和权力都属于调节不同生存单位之间关系的手段,但两者有所不同,武力运用的是武装力量,强调的是对民众肉体的控制,权力运用的则是法律、制度等手段,实现的是对民众意识上的强制。武力是权力的后盾,权力则是武力的延伸。当武力使民众屈服之时,实现统治应主要求助于权力,而当权力对意识控制失控,统治阶级就会转用武力。由此可知,一个阶级实现统治后,主要运用武力保障下的权力来治理国家与社会。

  在权力运用问题上,统治阶级一般会采用国家机器威慑与意识形态教化两种模式。按照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机器的上层建筑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观念上层建筑。统治阶级在维护阶级统治过程中,所采取的两种权力模式,无非是两种上层建筑运用的不同表现而已。任何一个阶级在实现统治之后,都有一个获得社会支持与认可的问题,即为自己的统治合法化作辩护。当然,达到这一目的,可通过国家强制力来实现。历史上这样的情况很多,一个阶级通过武力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掌握国家政权后,利用国家强制机器对民众实行威慑,民众恐于暴力镇压,而接受统治阶级及其社会制度的约束。表面看来,社会似乎进入了正轨,统治阶级的统治也毫无隐患。但事实上,这种实现合法化的方式,只能一时有效,不能长期保持。因为民众是被迫接受,并没有在其意识中固化,一旦统治阶级的统治出现内忧或外患,一旦社会出现大的动荡,一旦统治阶级无暇顾及对民众的威慑或威慑软化,民众的逆反与不满情绪就占据主导,就会威胁到统治阶级的统治。这种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就有可能燃为推翻统治阶级统治的熊熊大火。秦朝时,暴力镇压与强权威慑不可谓不强,体制建立不可谓不系统,但由于缺乏教化,最终秦嬴政万世的梦想灰飞烟灭。与秦的短暂消失相反,古今中外历史上凡是存在时间较长的国家中,除却强权威慑之外,统治阶级大都重视意识形态教化。

  如前所述,不但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任何一个阶级在争取实现统治的过程中要努力强化的,而且强化意识形态控制力更是一个阶级在实现统治后,要牢牢把握并深化于实践之中的问题。利用意识形态来实现统治制度的合法化,具有一切国家机器所不具备的优势。它既可以利用统治阶级作为社会领导的影响力,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更可以深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从思想深处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实现对统治阶级意识的认同。这样,人们不仅承认,并且乐于接受统治阶级的统治,接受其赋予社会的制度体系与价值观念。更为重要的是,一旦民众实现了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认同,不仅会心甘情愿地接受统治,更会在统治阶级的统治出现纰漏或失误时,维护这一制度,至少不会起来反对该制度。也正因为意识形态的这一重大功能,阿尔都塞将其称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虽然这一称谓未必恰当,但却反映出意识形态控制对一个阶级统治的重要作用。

  当然,无论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还是意识形态控制力的实现都需要在展示强制力的同时,经由一定的手段和途径来完成。“一套成功的意识形态,首先必须经过心理说服的过程,使群众认同其理念,这是意识形态确立的首要步骤——符号化的步骤;尔后,必须透过政治强制的过程,使个人或集团与意识形态不相容的欲望或需求,以及与意识形态相左的理论或信仰,完全从群众的公共沟通系统中排除掉,这是意识形态非符号化的步骤;最后,意识形态会被塑造成独立于个人之外,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成为一种典范,并且为个人或集团的思想行为形构了一个背景世界,成为个人或集团从事价值判断或对周遭环境认知、评估时,不自觉地以它作为依据,亦即此时意识形态犹如自然般地对人产生命运的因果作用。这是意识形态典型化的步骤。”

  这一过程表明,在阶级社会中,为实现或维护统治,一定的阶级或集团会通过教育向社会成员传输本阶级的意识形态,以期在达到共同认识的基础上实现或维护自身的阶级统治。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政治特性,特别是其努力以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与思想方式向民众进行教育与灌输,促使全体成员形成共同持有的价值观、信仰的特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统治阶级巩固政权和治理国家的首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因与文化领导权、意识形态领导权之间的本质关联,而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渠道,成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意识形态控制力的重要体现。

  事实上,作为实施意识形态控制力的重要工具,思想政治教育更多表现为一种软性力量,是一种国家“软权力”。“软权力”这一概念最早由约瑟夫?奈提出,主要相对于军队、经济实力等有形力量资源,即“硬权力”而言,指文化、意识形态、民族凝聚力等无形的力量资源,其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软权力”依靠的是某种思想、文化的吸引力和根据特定的价值标准和政治制度设置别人议程的能力,主要目的在于说服别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以促使他们产生预期的行为。“软权力”不像“硬权力”那样通过军事或经济制裁等强迫方式起作用,而这种“软权力”力量的获得与发挥效用则在于文化、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引导力与同化力。“硬权力”是“命令”民众做阶级、国家需要他们想做的事情,而“软权力”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导向力,左右民众的认识,“要”民众或者自愿,或者至少不强烈反对做阶级、国家要求做的事。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软权力”对民众的影响是无形的、非对抗性的,一般不会遭到教育客体的抵制和反抗,甚至会得到教育对象的“欢迎”。

  三、学校教育:意识形态控制力强化的重要场域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控制力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与途径,虽然这一过程可以渗入人们的生活之中,但是在所有的可以实现这一功能的场域中,学校的地位最为突出。这不仅在于学校建立本身就具有意识形态控制的成分,更在于学校教育肩负着意识形态灌输的重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学校就是意识形态工具。“有的教育学者把学校当作文化发展的产物、忽视其政治和经济的成因,这是不科学的。实际上,奴隶主阶级不仅是为着发展文化而创立学校的。学校产生以后固然是有促进文化的作用,但统治者不会先从文化发展,后从巩固政权的角度考虑设校问题。就因为如此,我们随处可以看出学校的阶级烙印,看出享受和控制文化教育是统治阶级的特权,看出学校中传播的宗教信仰、伦理观念、法权思想,样样切合统治者的利益。”

  “学校具有正面的教育功能,法院具有镇压和反面的教育功能,因此是最重要的国家活动;但是在事实上,大批其他所谓的个人主动权和活动也具有同样的目的,它们构成统治阶级政治文化霸权的手段。”

  美国的政治学家安东尼?奥勒姆说得更为直白。他说:“学校在指导人民的政治思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校的任务是维持社会制度,保证后代人像前代人那样思考政治。这实际意味着,社会对学校的期望主要是为社会训练出好公民,训练出有责任心的、尊重不断发展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因而有助于维护和延续国家的公民。”

  当这些教育在进行意识形态灌输之时,不但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事实上本身就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学校的意识形态性,人们一般愿意从理论上接受,但在真正的教育实践中,许多人采取了或回避,或淡化,或漠视的态度。许多人针对我国曾一度存在的教育极度工具化、政治化的现象,从批判、否定工具化的极端出发,强调学校教育的无意识形态化,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类观点又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公开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批判,认为它应该退出学校,让学校成为教育自由地、学术自由地,与政治无关,与社会主义无关。此类观点较好辨别,也能够引起人们的警惕,并且这类观点一般都会遭到政府批判与社会反对。但是另一类观点则不同,它不是直接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批判与否定,而是在反思教育,寻求教育回归的大旗下,从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教育目的出发,否认教育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这类观点更具有欺骗性,更容易获取社会民众的“支持”。近年来,我国社会中此类观点不断涌出,主要有三种现象。

  一为以反思教育为名,对教育的意识形态性进行批判与否定。有人以反思中学语文教育为名,对中国教育进行“控诉”和“批判”,甚至“谩骂”——认为中学语文教育之所以不能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地进行,关键在于其目标不在于培养人,而在于培养阶级统治的工具,是政治教育完全代替语文教育的结果。在他们看来,中国的教育“只告诉学生在人类所有的思想财富中,只有马克思主义是好的,其他一切都是坏的,都是对人类精神有损害的”,这样的教育“把受教育者的精神变得非常单一,这实际上就是精神阉割。一个人从走进幼儿园开始就遭受这样无情的阉割,精神生命哪还有发育和发展的余地!”

  我们的教育“把人类的心灵变成了某种意识形态观念的‘跑马场’”

  。就语文教育而言,“在我们这样一个意识形态充斥的国度里,语言却完全背离了其‘语言文学’的初衷,而被异化为简单的‘用革命的方法分析革命的文章,培养革命的接班人’的意识形态工具。”

  中学语文课本“最可怕的是,??都是围绕政治在说话,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语言表达的极端化——要么是好,要么是坏;要么是革命,要么是反革命。而维系这种极端化的语言的两极的就是这种话语体系所要弘扬的‘斗争精神’。”

  以此为认识的基点,他们对中学语文课文进行了所谓剖析,对一些曾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进行丑化。在他们看来,《纪念白求恩》是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命题,“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词汇“表面上看这是很美好很纯洁的词汇,但再往下推,为了某个崇高的‘共同理想’就可以要求别人牺牲生命,甚至可以强迫你牺牲生命,也就是可以杀人”;《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充斥于魏巍文章中对美国军人和南朝鲜军人的仇恨称谓和大量基于意识形态褊狭立场的情绪化语句,营造了把历史搅浑、把人的头脑搅糊涂的气氛”,“字里行间还透着褊狭的党派精神,透着宣传国与国、民族与民族间仇恨的意味。”

  二为以“中性化”的态度进行教育,回避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列宁早在1909年就明确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

  这就是说,教育者的首要责任是保证教育的正确方向与教育目的性的实现。但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部分教育者只将自己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思想的引导者。许多人以怕走极端为名,不愿意提及教育的意识形态性,选择了所谓“中立”的立场,以“中性化”作为认识与教育的标准,作为教育者立身处事的“流行标签”。这些人不愿意在科学性与意识形态的正确关系之中作出自己的判断,以“中性化”作为立身之本、处事之方。在他们看来,讲课就是知识的叙述而已,不需做任何分析评判,也无须对受教育者进行任何引导。教育者就是知识传输器,只管将知识传递下去,只要能维持知识传输带正常工作即可,什么思想、意义与自己无涉。受教育者想从教育者那里获取引导,不仅不可能,相反却从教育者麻木不仁的态度中,更产生了疑惑。于是,“中国革命史”讲授成了“中国文化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了“西方哲学”,“政治经济学”改成“西方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转变为“社会发展理论”,“思想理论教育”则转换为“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发展教育”,等等。更有甚者,在部分教育者的讲解或编写的教材、剧本中,革命故事、英

  雄人物本来的革命意义与英雄气概荡然无存,严肃的中国革命战争,变成了一场滑稽戏,革命的红色在他们的策划中变成了粉色或灰色,失去了应有的立场。

  三为以梳理思考现代大学制度为契机,以教授治校为口号,以学术自由为目标,试图将意识形态排挤出学校。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成为各界人士的共同追求。特别是最近一段时期,针对高校去行政化问题,“教授治校”的言论无论是在政界还是学界此起彼伏。许多人在回顾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特别是在对蔡元培、梅贻琦治校理念梳理的基础上,认为中国高校应实行“教授治校”,实现学术自由化。实际上,在人类教育史上,固然有“教授治校”的提法与理念,但其实质意义不是“治校”而是“治学”,即“教授治学”。“教授治学”是指在大学里实行专家、教授对学校的教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民主管理,就是使教授拥有学术权力,使专家学者在学术领域行使其决定权力。但是,许多人有意识回避“教授治学”的实质意义,认为应以“教授治校”排除行政权力,实现学校无政治化。在他们看来,无意识形态化才是中国高校的出路之所在。学校就是学者的自由聚集地,与政治无关,学术自由是其最高追求;教育就是培养有自由精神、有创新意识的人,与其政治立场无关,与意识形态无涉。

  上述现象的出现表面看来是对中国教育反思、是教育的所谓人性化复归、是对教育工具化批判的结果。在这些人看来,只有纯粹理性地无阶级意识地去还原教育,反思教育,才是教育的正途。认为完全无意识形态化,是中国教育的正确发展之路。也正是这种非意识形态化的鼓吹,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受到了很多人的吹捧。但透过表面去深究背后的主旨,其欺骗性则不言而喻。教育应该培养人,应该从人的本性出发引导人的发展,但这一引导是立足于社会现实的引导。人在社会中生存,不可能脱离精神文化的引导,不可能脱离政治思想的影响。人的自由发展是在阶级与社会所设定的范围内的发展。人要继承历史的精神文化,要接受传统的教化,更要接受意识形态的教化与影响。接受意识形态教化是人的生活之必然,人唯一选择的是接受何种意识形态教化的问题。

  事实上,就学校与教育而言,深化意识形态灌输的任务,是它们在阶级社会中的本质体现。任何一个社会的学校与教育都是如此。考察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状况,我们不难发现,在任何一个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或地区,都不存在“教育淡化政治”的现实,相反,资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与竞争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旗帜鲜明、不遗余力地努力维护和扩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虽然在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或课程名称,但却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历史教育等众多的教育名目下,进行着阶级意识的教育。在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种意识形态的教化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之中,学校等教育机构已成为意识形态的灌输地与再生产地。正如阿尔都塞所言:“正是通过对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大规模教育包装着的多种知识的学习,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即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关系,得以大量地再生产。为资产阶级统治产生这种关键结果的机制,自然被学校普遍性统治的意识形态所掩盖和遮蔽,之所以称为普遍性统治,因为它是主导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根本形式之一:一个将学校表征为不受意识形态浸染的中性环境的意识形态(因为它是??世俗的),在这里,家长们(他们是自由的,因为他们是其孩子的拥有者)将孩子托付给教师们(绝对信任地),尊重孩子们的‘良知’与‘自由’的教师们,通过他们自己的榜样、通过知识、文学和它们‘解放的’品质,为孩子们展开通往成年人的自由、道德和责任的道路。”

  不仅如此,虽然上述人士名义上宣称其出发点在于还原教育培养人的目的性而不是作为工具的本性,认为过去学校只重视教育在维护阶级政治统治方面的价值,忽视或轻视其在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功效,只注重利用教育实现和保证所培养社会人才的政治方向,忽视或轻视了教育在一个人的人性发展与精神价值观建构中的导向价值。但是,事实上,他们却仍然把教育作为了工具,作为了支撑他们观点的工具。在他们看来,只有他们所主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合于他们主张的教育才是科学的教育。他们虽然不承认自己的意识形态倾向,但在其言语之中,在其对现有教育的否定态度之中展示了自己的倾向。他们往往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思想,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则予以否定,要么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吃饭哲学”,要么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立理以限事”的“人祸”,要么认为“马列主义是诸多学说中的一种,如果在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将某一种学说、思想置于独尊的地位,这就落入了蔡元培所极力避免的宗教迷雾之中”

  。他们的这种做法与近年来社会上的部分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彼此呼应。对此,我们必须认清其实质并加以警惕,因为他们一再鼓吹无意识形态化,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迷惑性。由此来看,无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在当前倒成了一种值得警惕的意识形态了!

  参考文献:

  [1]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2]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

  [3]郑永廷、叶启绩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4]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5]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载《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6]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项研究的笔记)》,载齐泽克、阿多尔诺:《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篇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筑牢校园意识形态班会心得作文

  经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使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教师,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和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创建充满活力、富有激情、学习气氛浓烈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环境,就是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真正当好学习实践活动的排头兵,最大限度地凝聚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和新的教学理念。要随时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应对可能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一定要把握好科学发展观这条正确的理念,不能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些问题。对于学生的教育我们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无论是优等生还是中等生还是后进生我们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颇,只有让每-个同学都融入到班级的这个大集体中,才能发挥班级乃至学校的整体力量,才能有长期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

  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追求索质教育的时代我们要充分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工作中要关心学生,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方法。我们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做法。不能一味按照教师自己的意愿来控制学生的一切行为。教师应该最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着,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从学习中找到乐趣。教师应该是导演的角色,学生是演员,只有演员入戏才能把戏演好。学习就是如此,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摒弃其他的坏习惯,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习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学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现在社会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不能满足现状,而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争做教学改革的领导者和示范者。

篇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加强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的思考

  作者:史艳芳

  来源:《世纪桥》2014年第01期

  摘要:高校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生产和交汇的重要阵地,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既意义重大,又任重道远。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背景和迅速网络化的传播格局中,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并加强高校主要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需要新时期的思政课教师做些思考和改进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意识形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是在阶级社会中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树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1]其核心是政治理念和政治信仰。每一个社会制度或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发展时期,都有相应的主流意识形态。高校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生产和交汇的重要阵地,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既意义重大,又任重道远。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大学期间,正是他们一生中世界观、价值观、政治信仰、人生态度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他们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无疑至关重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根据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05课改方案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概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意识形态教育的紧迫性

  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是在与以往不同的形势下做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这种新形势表现在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一)全球化中的意识形态碰撞

  全球化,不可否认是不同的社会形态,主要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碰撞与融合,而与两种制度表征相对应的意识形态的斗争依然存在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交融深度的不断深入,意识形态的争夺愈加复杂、隐蔽。这决定我们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不可避免的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同时必须警惕的一件事是:避免西方国家利用其经济上的优势,以经济为载体,以合作的名义向我国隐蔽输出其意识形态,比如通过影视、广播、文学、教育等传播途徑,在我国高校学生群体中宣扬西方“自由”、“平等”、“人权”观念,美化西方文明,试图将西方文明渲染成人类最高文明,将西方价值观渲染成人类的普世价值。当今世

篇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

  作者:李明泽

  概要:当前,在我国高校中,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深入学习、自我锻炼、提升能力的重要阵地,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还要充分发挥社团活动的意识形态路径。在社团活动中拓展思想政治功能的发挥路径,促使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形成了寓教于乐、自我教育的氛围,并使其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在社团活动中进行意识形态的内化。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对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行为的作用。我国高校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此仍旧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功能,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

  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种特性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我们正是据此把思想政治教育分为意识形态功能和非意识形态功能。这两种功能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内涵、地位和内容等方面。

  从内涵来看,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阶级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形成高校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行为的作用。简言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向受教育者传播和灌输意识形态的作用。

  从地位来看,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其本质属性是它的意识形态性,因此,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功能,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起主导作用,相比之下,非意识形态功能处于辅助和从属地位。随着高校的发展,特别是全国高校的普及,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增多,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也越来越引起教育者们的关注,这一点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高度重视,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也要发挥非意识形态功能。

  从内容上看,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按照作用学生对象的不同分为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的话,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包括社会性功能中的大部分以及个体性功能中的一部分。

篇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对于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实施方案(总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对于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实施方案

  关于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xx省委教育工委、中共xx省教育厅党组《关于切实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通知》(x教党〔20xx〕x号)精神,为落实中央第x巡视组关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贯彻落实情况反馈意见和省委的整改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进一步提升认识,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领导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高校“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才”。因此,高校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一)切实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把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和领导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按照“党政同责”原则,校长负重要责任。党委书记和校长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抓好分管部门和单位的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

  各基层党组织书记是本单位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人”,院长负重要责任。班子成员按照“一岗双责”要求,对分管工作领域中的意识形态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

  (二)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

  共管、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体制,把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要落实定期研究和分析研判工作机制,在重大敏感时点、对重大事件、重要情况需要注意问题进行前瞻性专题分析研判,对特定领域和群体重要情况要随时分析研判,及时研判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对师生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做出工作安排,确保高校成为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

  二、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确保意识形态阵地可管可控

  加强学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全校各部门和各单位必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一)严格课堂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育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对课堂教育教学内容负直接责任。教师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的原则,自觉遵守学校课堂教学管理制度规范。相关职能部门严格课堂教育教学管理“红线”,建立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和管理体系,划定课堂教学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和红线,严格执行教师教学考核,教学过程督导制度。

  各教学单位要加强教学管理,决不允许出现任何利用课堂公然散布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观点的现象出现,把课堂建设成为传播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的坚强阵地。

  牵头部门:教务处、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

  配合部门:各教学单位

  (二)认真做好引进教材的内容审查。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其他课程使用教材要优先在国家公布的目录中选用。对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新闻学、社会学、法学等意识形态属性2较强的学科教材的编写、选用要严把政治关。认真做好引进教材的内容审查。同时,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学xxx台等网络课堂管理,严格意识形态审查。

  牵头部门:教务处

  配合部门:各教学单位

  (三)严格讲座、论坛等审查把关。按照《xx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网络和接受境外基金资助等管理的实施意见(修订)》(xx〔20xx〕x号)、《xx大学学术活动管理办法》(x发〔20x〕x号)、《xx大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管理办法》(x发[20x]x号)等有关规定,依据“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实行哲学社会科学类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一会一报”制,由学校党委统一管理,党委宣传部、学科与科研工作处、校园安全与管理处、国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教育事务办公室)、研究生处、学生处、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审批,强化督查机制,对场地、人员、内容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未经审批,任何个人、单位、学术团体、学生社团不得擅自举办。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对发现问题的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等要依法依纪及时上报处理。严格执行国际会议报批程序。

  牵头部门:宣传部、学科与科研工作处、国际交流合作处、校团

  委

  配合部门:校园安全与管理处、学生处、研究生处、各基层单位

  (四)加强涉外办学、交流合作、接受境外基金资助等管理。

  牵头部门:国际交流合作处

  配合部门: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各基层单位

  (五)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理。

  牵头部门:网络信息中心

  配合部门:宣传统战部、各基层单位

  (六)加强各类学生社团管理。

  牵头部门:校团委

  配合部门:各基层单位

  (七)加强校园新闻媒体宣传阵地管理。

  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是本单位宣传阵地管理第一责任人,要严格管理,加强把关和审查。

  牵头部门:宣传统战部

  配合部门:学报编辑部、基教中心、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戏剧艺术学院、各基层单位

  (八)加强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

  牵头部门:宣传统战部

  配合部门:校园安全与管理处、国际交流合作处、各基层单位

  (九)加强重点人教育管理。

  牵头部门:宣传统战部

  配合部门: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学生处、校园安全与管理处、各基层单位

  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维护校园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一)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

  (二)建立意识形态工作相关制度。

  (三)做好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工作。

篇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内容

  一、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二、明确德育工作任务,增强育人效果

  三、牢记宗旨,不辱使命,尽心尽力尽责办好教育

  一、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是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二是当前各种敌对势力特别是“三股势力”加紧向教育领域进行渗透,与我争夺阵地、争夺青少年、争夺未来的斗争形势愈发严峻。

  三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学校德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二、明确德育工作任务,增强育人效果

  一是积极构建全员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职责,明确细化各个岗位的具体育人任务要求,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体系。把教职员工履行育人职责情况纳入年终考核,作为干部选拔、职称晋升、评先选优的基本条件。积极引导教职员工参与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加入学生的微信群、QQ群中,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在增进了解情感信任中成为学生的知心人、贴心人,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是切实加强主渠道建设。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各学校要开齐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保证课时,使用国家、自治区统编教材。配齐配强各门课程任课教师,经常性开展教学研讨观摩竞赛等活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保证新疆地方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时数,绝不允许压缩或变相削减教学时数。积极探索实践启发式、参与式、研讨式、案例式、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方法,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作用,使德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三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严格管理教师队伍,依据《教师法》、《教育法》要求,对违反师德、政治纪律的教师要严加教育、从严查处,扎实开展“学肃反”活动,对散布错误思想、信教、参与宗教活动的教师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切实净化教师队伍。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专业技能。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利用绩效工资杠杆,建立考评机制、竞争机制,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关心教师成长进步,关心教师家庭生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是高度重视学校反分裂反渗透工作。清醒认识当前反分裂斗争常态,切实把学校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放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培养接班人上来。学校反分裂反渗透工作的核心是筑牢思想防线,中心工作是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师生正确认识新疆“四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切实增强”五个认同”,开展好“去极端化”宣传教育,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把学校建成反分裂反渗透的坚强阵地。

  要引导师生明辨理论是非。对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要进行有力批驳,帮助师生分清是非、澄清认识。书记、校长要善于从政治上、大局上、战略上、理论上看问题,认清错误观点主张的本质,既认清其理论上的错误,又认清其政治危害。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定。

  五是持之以恒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新疆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

  族团结工作,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首要任务。开展好“民族团结一家亲”“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以及针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四送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要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实施,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更为深邃的眼光,更为务实的态度,认真梳理影响民族团结的不利、消极、有害因素,采取扎实有效的手段一个一个加以解决。在思想上澄清附加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上的模糊认识,肃清敌对势力所宣扬的各种有害观点对师生的侵蚀。

  六是坚决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是我们与境内外敌对势力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展开的一场长期的较量和斗争,实质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问题。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必须坚持教育引导与依法依规管理相结合。对教职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借机传教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并视情节给予纪律处分;对从事宗教活动的,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岗位聘任管理规定作出处理;对涉嫌违法犯罪的,要依法处理。要教育学生遵守法律和校纪校规,严禁在校内外从事宗教活动,发现违规行为者要及时教育劝阻。经教育不改者,学校可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纪律处分。

  七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各学校要站在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抵御防范渗透、有利于增进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个认同”、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的高度,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纳入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因地制宜地营造健康向上、团结和谐、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与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历史积淀等有机统一起来,注重发掘精神内涵,强化行为规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从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方面整体规划、统筹推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用现代科学文

  化知识武装各族青少年学生,八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充分发挥班主任管理和建设班级的核心作用。各学校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重视班主任培训、培养工作,总结推广班主任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做法,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和质量。制定落实好班主任津贴政策,建立班主任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把班主任工作经历及绩效作为职称晋升、评先评优、干部选拔的前提条件,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

  九是加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师生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弘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要把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和日常活动中,以适合学生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各类载体为平台,将抽象一般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生动、有感染力渗透力的教育引导活动。

  十是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各学校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艺术、读书、科普等覆盖全体学生的活动。普遍开展以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勤劳好学、节约环保、团结友爱等为主题的系列行动,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学雷锋”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组织学生在每个学段至少参加一次学工学农生产体验劳动,农村学校应普及适当形式的种植或养殖。完善学生校外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少年宫、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及其它公益性校外教育场所的作用,组织学生参加远足游学、农村劳动、军

  事训练、社会考察、社区公益劳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熏陶,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

  十一是积极推进自我教育工作。自我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完善各类学生组织机构(学生会、团委会、监督岗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配齐配强相关人员,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班级德育工作,统筹协调班级各类活动,细化、活化班级活动中的育人元素,因势利导地使学生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自我体会、自我感悟、自我提高,巩固课堂及日常教育效果,实现知行统一。

  十二是加强美育工作。追求真善美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充分认识加强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美育工作纳入工作日程,有部署安排、有检查落实。开齐开足各学段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保证美育课程时数,丰富创新美育活动载体,以美懿德、以美养德,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充实丰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内容,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要将美育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全局,发掘各类活动的美育功能,创造条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在促进学校美育工作中的作用。

  十三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培训,保证学校至少有一名获得国家三级以上(含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或心理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建立规范的心理咨询室,建立健全相关制度,配备必要设施设备,积

  极有序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校要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创造条件,明确从事心理健康课并承担心理咨询工作教师(专职或兼职)的待遇同班主任相同,享受班主任津贴。加强生命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密切关注单亲、离异、重组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给予他们更多的呵护和关爱,畅通学校与家庭的信息沟通渠道,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十四是加强德育科研工作。深化对德育工作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是提高德育工作成效的基本保证。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要把学习作为工作的基本内容,当作一种责任来履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自觉确立学而不厌的态度,强化学习的主动性和紧迫感。要做个善于学习的人,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同行学,夯实理论基础,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工作实效。

  各学校要教育引导教师树立问题意识,聚焦德育工作的难点、热点和盲点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建立促进德育科研工作的相关制度及激励机制,设立德育科研专项经费,定期发布德育研究项目、评选推广优秀研究成果、表彰奖励德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个人,大力营造有利于德育科研工作的环境氛围。

  十五是加强网络育人工作。引导师生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手机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挥网络的正面积极作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师生文明上网,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防止网络沉迷或受到不良影响。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培养师生依法使用网络的意识,自觉抵制网络不法行为。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经常性开展网络等暴恐音视频清查清缴工作,坚决防止反动有害负面信息的传播。

  三、牢记宗旨,不辱使命,尽心尽力尽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一是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教育改变命运,知识成

  就未来。从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那一刻起,就把孩子的未来交给了我们,把孩子的命运托付给我们了,这是多么大的信任,又是多么大的责任。对教育的重大作用,我们形象地称之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良心工程,因为教育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特别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大家试想一下,还有什么事比教育更重要、更为紧迫?所以,教育工作者肩上的担子是沉甸甸的,责任是重大的,使命是光荣而神圣的。

  二是要做政治上坚强的育人者。在新疆,政治上强是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第一位的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要恪守政治纪律,牢记三尺讲台有政治,自觉加强政治修养,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做到大事面前不糊涂,关键时刻不动摇,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蚀影响,自觉承担起反分裂反渗透的职责任务。要加强教学管理,绝不允许错误有害言论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污染孩子们的思想心灵。

  三是要做严守政治纪律的表率。在政治纪律要求上要亮出底线,画出红线,明确高压线。各级各类学校要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在重大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绝不允许与中央唱反调,绝不允许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绝不允许不负责任地说三道四、阳奉阴违,甚至捕风捉影,传播、编造政治谣言。评价一个人政治上是否强,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而且要在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实践中加以检验。要扎实开展清除“两面人”活动,严肃反分裂斗争纪律,纯净教师队伍,筑牢育人阵地。四是要做立德树人的楷模。广大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德

  育为先、能力为重,引导各族青少年学生学会动脑、学会知识和生活、学会做人做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自觉追求教师职业理想,关爱学生,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要品德高尚,作风正派,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处处做学生的表率楷模。

  五是要做民族团结的模范。民族团结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人的用心呵护,在于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在校园形成人人珍惜民族团结,人人维护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动局面。在当前要突出抓好“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要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在民族团结工作落实上下功夫,每个人都应付出真心、真情、真诚,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善意的眼神、一次小小的帮助,一个个微小结对帮扶行动,都能让各族师生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信任和关怀。

  六是要做现代文化的积极践行者。文化是维系各民族团结和谐的强大精神纽带。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有利于增进各民族的认识、了解,有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有利于增强各民族的团结、认同,有利于建设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学校是现代文化培育传播的阵地高地,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进步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七要做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坚定执行者。2012年4月,自治区党委下发了《关于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的意见》(新党厅﹝2012﹞27号),这个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教职工、学生不能信教。各学校要坚决贯彻落实《意见》,充分认识坚持师生不能信仰宗教,坚决防止宗教活动、宗教行为、宗教言论、宗教思想进校园,是国家实行政教分离原则的体现,是宪法关于公民义务规定的具体要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巩固社会主义办学阵地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活动的根本保证。

  德育工作

  人人有责

  德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每一个老师和家长的责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三位一体”的,教师要发挥好居间引导的作用,与家长建立密切联系,使学校教育能够辐射家庭教育、引领社会教育。

  要适应学生思想变化新特点,积极探索德育的有效途径,创新德育形式和手段,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多做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工作,把通俗生动、喜闻乐见的手段都运用起来,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真正入耳入脑入心,防止思想政治教育“挂空挡”。

篇八: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加强新时代思政课教育,守牢学校意识形态主阵地

  习主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因此,那种讲教育要中立,主张教育只讲知识,讲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应培养世界公民,或者只讲培养合格公民,不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这堂课之所以难忘,是因为:这堂课有思想性。习主席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主席曾提出“四有”好老师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这是对全体老师的要求,这次对于思政课老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点要求可以说标准更高,很有针对性,不仅指明了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使命和努力方向,而且是我们选聘和提高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根本遵循。

  这堂课有理论性。习主席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就涉及如何讲好思政课的问题,那么,思政课老师如何把“有意义”的课程讲得“有意思”。对此,习主席给出了“八个相统一”的答案。这“八个相统一”遵循了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具有很强

  的指导意义。可以说,这“八个相统一”是我们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根本遵循,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好好落实。

  这堂课有针对性。习主席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片面的或错误的观点,在讲课时都一一作了解答。例如,在讲到思政课要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统一的时候,习主席指出,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在讲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时候,习主席指出,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坚决贯彻习主席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坚持“八个相统一”,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程。要打好打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战,守好高校意识形态责任田,把全国重点马院建设好,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创造出我们的特色和鲜活经验,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不辜负习主席的期望。

推荐访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意识形态 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