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公文范文> 正文

醒狮传承文化【3篇】

神洲文档网 发表于2023-03-03 09:20:05 本文已影响

《醒狮》是由东方电影制作有限公司和美亚娱乐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喜剧电影。由吴镇宇自导自演,黄秋生、毛舜筠、郑中基、林子聪等出演。影片从“舞狮”这一草根表演为点,影射了香港现今社会的种种恶俗风气。讲述了几名不务正业的青年,在一次舞狮活动中瞬间“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醒狮传承文化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醒狮传承文化3篇

醒狮传承文化篇1

“醒狮”文化

摘要:2006年“狮舞”作为民间舞蹈列入国务院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狮舞包括徐水舞狮、天塔狮舞、黄沙狮子、广东醒狮。广东醒狮指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的舞狮活动。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广东省的广州市、佛山市、东莞市的醒狮历史文化进行阐述,并走访多名民间艺人和“醒狮”专家,发现“醒狮”存在发展不均衡,其主要原因为:风俗各异、经济状况、部门重视。

关键词:醒狮 舞狮 文化

"Awake lion "culture of Guangdong Province

Xiping-Jiang

(Luoding Polytechnic Department of PE Guangdong Yunfu 527200)

Abstract: In 2006 " lion –dancing " as a folk dance on the State Department identified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which includes the Xushui lion –dancing, Tianta lion –dancing, Huangsha lion –dancing and awake l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Awake l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is lion –dancing in Foshan City, Suixi County, Guangzhou City.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Guangzhou, Foshan, Dongguan lion history culture are expounded, and many folk artists and" Lion" experts were visited, found that " awake lion " 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d. The main reason are: different customs, economic status, departments emphasis.

醒狮传承文化篇2

传承闽南文化——走进古厝

课题组:高一(7)班

组长:王清霞

成员:黄燕 朱丽燕 刘雅君 康雅玲 李小伟 郭慧明

指导老师:黄共川

研究目的(指导思想)

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厝,让人们意识到古厝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人们自觉起来保护古厝。

摘要

现在人的眼中,房子就是居住的意思。但,闽南古厝并不能这样简单定义。她,从居所到家的延续,建筑到精神的升华。闽南一带先人用文化内涵和生活精神实质建起来的大厝,这样的建筑超出了居所的概念。在闽南的方言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敞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生活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闽南人家已经在一个家族体制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这是秉承自闽南人性格中温良、自省的特质,凝聚着每一位红砖厝中家族成员的魂灵,传承关于家的荣耀。这里并不是要让我们用批判的眼光看现代的居所,而是要唤起大家对自己的反思。

1.闽南古厝的命名

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2.闽南古厝的样式

1.闽南古厝的内部布局:

“光厅暗屋”为闽南古厝的布局特点。中间厅堂宽敞明亮,为奉祀祖先、神明及会客的场所。厅堂后壁多用可开启折合的大扇木门隔成,平时闭合与后轩分开。后轩可布置成小书斋,遇有贵客要事,也可延入后轩密谈。有事时,可把大扇木门打开,把厅堂与后轩合并为一,增大活动空间。厅堂两侧为东西大房,是主要居室。大房房门悬布帘,以屋顶小窗取光,室内较暗。大房前有檩步,是梳洗的地方。大房后有后房,是婢妾居室或存放随身用物、箱笼的储藏间。这种“一明两暗”的三开间结构,是闽南古厝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五开间即三开间左右再扩展一间而成。古厝就是“一明两暗”布局基础上,由数个单体建筑及外部空间组合衍化而成的合院建筑。

2.闽南古厝的开间:

根据开间大小,民间普遍称呼这种合院建筑为三间张和五间张,其按进深大小可分为“一进”、“二进”、“三进”、“四进”、“五进”五种。其中二进的大厝为小三开间或小五开间,三进或三进以上的称大三间张或大五间张。而“一进”民间俗称“一落”,如“三进”为“三落”。在建筑单体名称上,以三落为例,通常第一进称“下落”(前落),第二进称“顶落”(上落),第三进称“后落”。

3.闽南古厝的榉头:

正屋前面两侧有二厢房,俗称“榉头”。“榉头”朝天井一面常敞开,使大房既能通风,又避免阳光逼射,有遮阴纳凉作用,也是客人、随从休憩之所。前落与后落以两“榉头”相连,两落往来甚为方便。

4.闽南古厝的埕:

首落前即屋身正前,留设的户外广场称“埕”。埕中或仅排列小盆花,留出较大场地,作为来客停放车辆、轿马的地方;或布置为庭园,栽花植树,假山小池。

5.闽南古厝的天井及护厝:

每落厅前都有“深井”(天井),保证厅堂轩敞明亮、通风采光。厢房之外,两侧或一侧增建的纵向长屋为“护厝”。如属单护厝,另一侧也常留有通巷,既作为前后各落出入的另一通道,使各落自成单元,又可使正屋免受邻居活动的影响。护厝又可增加一些辅助用房,或作厨房、杂物工具放置场所,或作客舍,或为僮仆居室,或作书斋别筑。

6.闽南古厝的外墙:

闽南古厝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那么这种点、线、面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这是其一;第二,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在谈到色彩时,红砖白石形成红白相间的墙面视觉效果,而且这种凹凸是建立在光线的基础上并形成一种微妙的韵律,整栋民居在绿荫之中极为突出。我们认为,青石、红砖加上一些装饰的边线图案,在阳光照射下,这些色彩能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响亮又有调和,具有一种亲和力。第三,闽南古厝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在墙面上也有些闽南古厝采用“规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排列样式混砌,以造成另外一种形式感,通过讲究构成元素,讲究一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视觉效果的应用以及窗的缕花柱的点缀配合,其形成的表面空间使这种美妙韵律在一墙之间,就是一幅动人的艺术作品和浮雕作品。第四,花样墙面的应用极大的丰富单调的墙面。如梅花封墙砖、万字花砖墙、龟背砖花墙、古钱花砖墙、葫芦花砖墙、并花砖墙等在山墙部分中,用泥塑材料的纹花起一种丰富视觉的效果,近现代民居也有用一些彩色瓷片,纹样有火纹、云纹等,两边对称适合,并以花灯、花篮摆在中间,这些纹样装饰大体构成一种如意葫芦形,当然,在这个表现区域中,曾出现一些古典人物和一些象征物品。色彩上,蓝白相间,为了与墙面的协调用一些紫、红诸如此类同类色穿插其间。在整体型制上常用近似青铜器饕餮的纹样,但我个人认为上面中心图像应为辟邪形象演变而来,这符合民俗习惯。然后整体通过一些诸如绶带飘动流转把所有图形统一起来,从山墙的装饰来看,云、水、火龙、凤的象征自然是一种传统上的隐语,这种隐语表现在花篮、花灯,如灯就是添“丁”的谐音,作为民居,对子孙后代的衍生不息是极为重视的。

谈到墙面,我们不得不谈到它的一些细部特色,而这些细部特色也是服从于整体,但丰富的细节,并没有从视觉整体上影响我们的视线。闽南古厝外墙封墙砖除上规格砖,也有模制砖,这些模制砖砖都有翻制的图案,在整堵墙上它利用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排列,用现代构成语言来说是一种四方连续纹样的应用,就单个砖来说是单独适合纹样,同时在墙上四周加一框线,这框线本身就是连续纹样,俗称花边,花边有时采用另外一种材料,如瓷砖等,以“提”亮整个墙面。在墙窗之下还有一条青石装饰腰线,这也是工匠们做文章的地方。细节之美并不只存在墙中间,例如在壁柱上,也用红砖花砌柱身,也一些图形纹饰。
闽南民居砖石墙很注意各种不同类型因素的综合应用,就单个砖(清水砖)而言,它烧制时的黑色条线,可工匠们把它们作几何式排列,就产生另外一种效果,从视觉所见的屋檐上的蓝白花纹,窗洞的窗柱雕花,边线角隅图案的运用,都有其特的特到之处,比如边线的运用,除泥塑外,经济稍好的,就利用青石影雕,内容是梅兰竹菊等,也有文字的运用。
闽南古厝封墙处理手法,是很有闽南传统特色,它讲究虚实平衡,讲究位置经营,却很有现代构成的意味,如在规则中体现不规则,不规则中又隐含逻辑条理,通过一些重复来体现节奏韵律。构成上有对称式、有窗景式,一些装饰条线通过卷浪式、回转,使人产生起伏波动的视觉感受以此来突破石砖的硬度和冷峻,用人物形象故事来冲淡墙面单调的平面,使僵硬的外砖石墙,升华为具有人文色彩的建筑艺术品。

7.闽南古厝的雕刻:

闽南古厝的雕刻种类繁多。按雕刻材料分,有石雕、木雕、砖雕和泥灰雕;按造型分,有浮雕、阴雕、线雕和透雕;按雕刻内容分,有山水雕、人物雕、花鸟雕、楼阁雕。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8.闽南古厝的排水系统: 在古厝的四周和内部,通常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古厝内的中央有一个较大的排水池,而古厝的埕的排水系统更加完备。在古厝的四周,一般都有较深的排水沟。一旦下大雨,内外共同协作,便不会出现水涝的问题。而且这种功能又使古厝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冬暖夏凉的功能,堪称中国古民居的奇迹。而且古厝的屋顶和房瓦也都符合排水的需要。

9.闽南古厝的屋脊: 闽南古厝的屋顶正脊或者为马鞍脊,或者为燕尾脊,都是中间凹陷两端微翘的优美曲线。燕尾脊更正式,两端探出高昂翘起,尖细,有轻灵飞动之势。如果是五开间房屋,屋顶再多出两条燕尾,仿佛一大一小两双翅膀在飞翔。在中国各地,民居很少使用燕尾檐。为了防御台风,房屋通常建得低矮沉着,但檐角高翘,带来一种向上飞起的动感。从色彩看,底部是白石壁脚,上面是红砖红瓦,红白对比,明艳动人。细部装饰精雕细刻,万紫千红,绚烂至极。

3.闽南古厝的建筑材料

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古厝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

砖作为建筑用材由来已久,开始时它大多是出现在墓室中,这种说法之依据是,在汉代,砖雕、砖画已有相当的水平,可它多数作为王公贵族墓室的装饰深埋于地下。虽然“明代制砖的质量和加工技术都有很大的提高,砖雕艺术已很娴熟”。 在民用建材普遍推广砖材这种趋势下,砖作为建筑材料开始广泛应用,于是,从地下走到地上,从贵族到平民,有一个很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同时也带来了审美观念和样式的变革。另外由于闽南作为石材产地,花岗石在建筑上也是应用较广的一种材料,最终这两种材料在历史长河中终于走到一起,加上广大工匠们独具慧眼的创造精神,促使闽南民居在墙面形式方面有别于其他地区民居的墙面。中国各地的民居建筑,用的都是青砖青瓦,只有闽南民居使用红砖红瓦,他们称为“红料”。这很奇怪。一般认为,青砖青瓦的质量更好。闽南的红瓦分两种,板瓦和筒瓦。
  闽南砖墙是属于实砌砖墙,但上面所说的石建筑的同时存在,于是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并在混合中隐藏着艺术化的本义。挖掘闽南民居中砖石墙审美性元素时,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4.闽南古厝的分布

闽南古厝主要分布在福建泉州市、厦门市、彰化市、莆田市及其所辖的泉港、德化、永春、安溪、南安、惠安、晋江、石狮和南靖、平和、云霄、诏安、东山、漳浦、龙海、华安、长泰等地。各地古厝总体相似,但部分细节不尽相同。

5.闽南古厝的几个代表(以下只列几项)

1.泉港山腰庄氏宗祠:

家庙仍为三开间,深三进,由门厅、中厅、大厅组成,中隔二天井,加上庭院呈六个层次,深达52.8米;各层次在同一基线上前后落差达1.6米,使整座祠宇显得气势恢宏。屋顶铺盖橙色琉璃瓦,屋脊燕尾高翘。大厅屋脊中央塑有一座五层小塔,两边雕有二条飞龙;塔两旁屋脊前沿左雕龙右雕凤,意谓“龙凤呈祥”。中厅屋脊、下厅廊顶分别饰以双龙戏珠、葫芦飘带、鲤鱼跃龙门、飞凤麒麟、八仙过海等雕塑。祠宇内部以10对杉木柱、7对石柱、11对砖柱支撑。其中10对木柱皆红漆,上镌金字楹联。上方雕梁画栋,彩饰祥鸟瑞兽。铺筑于顶厅厅沿的巨型“石今石”,长5.75米、宽0.74米,厚0.4米,乃泉港区独一无二的大型石今石构件。不知先祖们取之何方,又如何运抵此处,虽有传说种种,但无从查考。   家庙大门上方嵌着红底金字“庄氏家庙”匾额,大门外两侧雕刻有“双龙戏珠”、“双凤朝牡丹”、“二虎逞威”等图形的石鼓。其后左右壁垛上嵌入“双龙游戏”、“麒麟奔跃”的石浮雕。大门外左右厢房正面,距地1.44米的壁垛上砌有石窗棂一对,八角框内镂雕四条腾舞的游龙;外四角有北宋宰相司马光“破缸救人”等八幅历史典故的浮雕。整个窗棂呈方形各边长1.5米。

2.泉港山腰小三房古厝:

小三房古民居群由大小不一的九座古大厝组成,总占地约6700平方米。其中最能体现建筑艺术水平、最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是下厝(东、西两座)和中厝三座大厝,此三者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皆是悬山式屋脊,前面有砖埕,并护以杂石围墙,雍容大方。下厝系山腰庄氏第十五世祖庄大东历经三年建成,由东、西两座仿皇宫式的三进五间张的大厝构成,俗称“四马拖车”,左右辅以护厝,西面的护厝之侧又附有武馆和文馆。东、西两座大厝共占地1414.84平方米,总计有房子65间。两大厝由下厅、中厅、后厅三部分组成,进大门,下天井,上厅堂,入后厅,皆以辉绿岩长石板为台阶,天井中掘有集水井,地下铺设排水沟,两侧置着摆放花卉的石案。古厝的通风采光主要依赖天井、门窗以及房檐的天窗和空气阁,使如此之大的古厝常年清新明亮,即使是累日阴雨亦不迂浊晦暗。 中厝系庄大东堂兄弟庄大勋同期建造的一座两进五间张大厝,右边单护厝,总占地627.45平方米。屋后建两间并列的文武馆,占地300平方米,武馆之前又有宽敞的练武埕。 下厝和中厝外墙墙基、墙裙以花岗岩砌筑,其上用红砖砌筑,大厝内部以几十根巨木作柱,支撑起宽广的房顶。木柱之下的柱础皆以辉绿岩雕琢而成,有方形、圆形和多边形。 木柱之上是叠梁式托梁,梁上是椽子檩条屋架、 双层瓦屋面,上有瓦筒压顶,檐前有陶制封檐和滴水。由于中厝和下厝始建时正好临海,这种精巧坚实的房檐结构可有效地抵御沿海风暴。 梁、柱、墙板上有漆画和木雕,大门门廊两侧镶嵌有精致的砖雕,门前墙裙的基石有石雕,屋檐与砖墙的交衔处有泥塑雕。雕塑的内容有花鸟虫草、山水人物,皆凹凸有致,疏朗得体,布局巧妙。 据说下厝的东西两大厝房檐原本相连,廊上建有小阁楼,名为“娘子织布楼”,“文革”后期毁殆。在下厝西大厝的埕地上有庄大东所挖的一口水井及一个直径为1米的石制洗衣臼,沿用至今。

3.泉港土坑古厝群:

土坑古厝群整体规划颇具慧识卓见,排列井然有序,布局精巧,绝大部分坐西北朝东南,冬暖夏凉。民居分8排,每排屋建造相距30—50米,便于交通活动。刘氏古民居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式或卷棚屋顶,座座屋脊高翘,壮观辉煌。门窗有圆、方、拱、菱等形式。它们皆是砖石、木材结构,石材、衫木都是从外地采购。大部分古民居能保存至今,建筑十分坚固。土坑村刘氏古民居是群体建筑,它代表了当时一个地方建筑的最高水平。 

4.泉州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位于南安官桥漳里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棂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6.闽南古厝与闽南人民的渊源

在闽南的方言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敞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闽南人多越洋经商,背井离乡,但无论漂泊多远,归乡之后,必定要盖一座红砖厝,兴尽财力,修起了恰如其分的隆重。“厝”是闽南人文的中心精神。一座红砖厝经家族数代传承,在建筑设计上选择以夸张又凝重的金色,表达对先人的崇敬与敬畏,以寄托对家业繁荣、国业兴旺的淳朴祈盼。这种具有神秘意味的色彩表达,也是红砖文化的精神所在。只有家族男丁才有权参与的祭拜仪式,在金色描彩的烘托下,有了沉实而隆重的意义。

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生活模式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而100年前的闽南人家已经在一个家族的体制的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这是秉承自闽南人性格中温良、自省的特质,凝聚着每一位红砖厝中家族成员的魂灵,传承关于家的荣耀。红砖厝在其坚固的砖石结构下,也有细腻深邃的内在,垂柱横梁、透雕描金、工艺繁复。今天,它们仍是唯一生动的存在。我们也不难从中窥见大厝拥有何等令人发舌的昨天。

在交通不发达的上世纪初叶,闽南人家的男丁越洋背井,妇孺幼小成为红砖厝当时的生活主角。红砖厝,作为凝聚精神力量的星座、象征物,长久矗立,越显重要。闽南红砖,在实间的流转中,奇迹般的保留它们的鲜亮色彩。闽南人对于生活充满着永不衰竭的热情,闽南人以红色为尊、为大、为喜、为吉。红色,也是流转于红砖厝内的生活主旋律。闽南人拥有坚强而善良的秉赋,为收获而不知疲惫的奔忙,并用团圆的隆重来作为一年的落幕,热烈呈现一个家族与其成员所应拥有的骄傲与风采。

如果说,人是家的灵魂,家,则是人的精神归依。红砖厝,如一位历经沧商,沉稳豁达的智者,传承关于团圆和谐的意志与力量,坚固着经历着颠沛流离的闽南人对家园故里强烈的归属意识,历尽岁月洗礼,伴随闽南人文脉络的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7.闽南古厝中的红砖文化

在闽南古厝的传承中,“红砖文化”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红砖文化”不止是闽南古厝建筑特色的发展与成就的概括,更多的是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睿智、温良、自省、拼搏的特质以及务实、进取、勇敢、奋斗的作风的概括。“红砖文化”是与闽南人民的精神世界相连接的文化,是闽南人民繁衍壮大,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这种文化,不仅是闽南人的瑰宝,更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

8.闽南古厝的现状

闽南古厝的现状不容乐观。在不少地方,闽南古厝的破坏相当严重。虽然各地政府部门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来保护古厝,但力道明显不足。但部分地区,例如厦门,在保护古厝方面的力道和成效还是值得肯定的。同时,随着海外游子与华侨的回归,古厝的重修于维护也在不断进步。

9.对闽南古厝的展望与保护建议

对闽南古厝的展望:在新时代里,我们要发扬“红砖文化”,积极参加到保护古厝的行列中,让这一中国古民居的奇葩永远绽放,世世永存。同时,希望闽南古厝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能早日成功。

对闽南古厝的保护建议:保护工作从个人到政府,再到整个社会,多方配合。

(1)古厝的后人有能力的应付起保护的责任,对古厝进行修缮。

(2)有市政府发文组织一次对我市农村(以行政为单位)侨建古厝的普查,逐一登记在册,建立档案备查。

(3)成立一个专家鉴定团,对登记在册的古厝进行价值鉴定,提出保护措施,  县以上政府挂牌给予保护。

(4)政府应加大对古厝保护的投入将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厝纳入文物保护的范围,并投入资金,组织人员进行修缮.

(5)社会各界应予以重视,承担起保护责任。

(6)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县政府出面,组织搞好规划,将保护侨建古厝纳入规划内容。市,县两级政府,对特别有建筑价值,人文价值的古厝应拨款给予修缮。

(7)发动成立“乡土文化建设协会”,动员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人士和热心人士。海外侨胞捐资,参与支持对古厝的维护修缮。

(8)相关部门应该严厉打击盗窃,非法贩卖古厝内的家具,木雕,石雕等物品。(9)挖掘闽南个影响力和文物保护价值的闽南古厝“捆绑”在一起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记录”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总结与体会

城市人生活在密如林的楼群里,更多的人是聚在一起,但彼此之间确保持着距离。楼上楼下只有一层十几公分厚的水泥板相隔,你我去互不认识,更不用说知道对方的电话号码。“远亲不如近邻”,这句古话在大楼里荡然已成一种回忆。有一种记忆:孩童端着满满的一碗饭,从自家串邻家,饭吃完了再回来;邻里之间,串门聊天,围在院子前乘凉,非常惬意……这样的场景,曾经在古厝里经常可见。“在那样的环境里,人与人和睦相处,非常亲近。”古厝不仅仅只是居所,更有家的味道。先人还十分讲究建筑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一座古厝里雕刻着这么一副对联:玉树琪花香作锦,水光山色翠连云。展览厅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对联,“可见,先人所追求的生活环境崇尚与大自然紧密联系。”百年传承大业,历史无法磨灭。这项伟大而光荣的大业,需要后人发扬光大。那充满历史而又古朴的建筑里,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古色古香,经过时间的冲刷,那些富有闽南特色的大厝已经变得有些“格格不入”了,但唯一不变,永不褪去的是那建筑上的神韵。往事的美,包裹着我们对它复原的冲动,古厝让我们看到历史的痕迹,它在时光中留痕,却是可以将精神残留在时光上面,使后人的心跳声变得更加铿锵有力。别的事情早已消失了,而古厝被记忆保存下来,这更加提醒我们要去保护,爱情现有的宝贵事物。

闽南古厝

就像一壶老酒 总是香气四溢

就像一册古卷 娓娓述说从前

某一个吉日 我被兴建

某一个家族 在此繁衍

人来人往 有凋零也有成长

岁月痕迹 在院落也在长廊

就像一柱香火 世代相传不绝

就像一种传统 总是执着固守

每一扇门窗 依然朴实

每一根梁柱 依然牢固

风雨来过 我未曾残破败落

风雨来过 我还是百年古厝

指导老师意见

在“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加强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及兴趣。作为指导老师的我深深体会到,研究性课题都是以学生为主,老师只充当“领路人”的角色,在旁及时引导和帮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醒狮传承文化篇3

传承岭南醒狮文化 打造学校品牌特色

广州荔湾区芳村实验小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珠江白鹅潭畔,是广州市一级学校。广州市市郊农会旧址坐落其间,古色古香的谢家祠成为校园的一角,形成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北有陈家祠,南有聚龙村”,现校址自1905年开始办学,有105年的办学历史,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据说是芳村地区最古老的办学校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一贯来以: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为办学理念,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办学宗旨。我校建立健全了“岭南醒狮文化”建设体系,将综合实践活动、西关文化课程、校本课程、水秀花香地方课程的资源移植于校园,创设人文环境,培养文化氛围,对醒狮文化的发源进行考察,以学生为主撰写校本教材,凝聚群体精神,凸现人文教育特色。

近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教育局经费支持下,我校“岭南醒狮文化”特色项目建设取得较大发展。我们主要通过德育活动和课程学习,传承岭南醒狮文化,打造学校特色。

一、醒狮文化内涵与校园文化创新互相融合、相得益彰

醒狮文化不但具备了丰富的娱乐性和较强的观赏性,同时也是一种锻炼体魄、愉悦身心的有益运动。我校结合校安工程及谢家祠工程后期规划,把岭南醒狮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开辟武术练习园地,聘请全国蔡李佛拳武术冠军梁英男任总教练,进行全校性的武术学习,为醒狮打下动作基础。扩大醒狮队伍建设,形成阶梯团队,每周固定时间,聘请教练和专职老师,进行醒狮学习。学校还加大投入力度,斥资为醒狮队购置了一批新的器材和服装。

我校参加广州市艺术节比赛的主题也紧扣醒狮,最后确定为表现岭南孩子学舞狮妙趣横生的《狮乡童趣》。在节目中我们把醒狮繁杂的技巧巧妙的融入到舞蹈表演,获得荔湾区和广州市一等奖的好成绩。

少先队活动方面,我校“小金狮醒狮队”已经是区里小有名气的少先队特色小队,我们继续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宣传广东醒狮文化。到一代武林宗师黄飞鸿故里拜师学艺。学生习作和拍摄的照片刊登在《岭南少年报》、《现代小学生报》等多份报刊上。

推荐访问:醒狮 传承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