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事迹材料> 正文

关于孝老爱亲事迹简介【四篇】

神洲文档网 发表于2023-02-18 11:00:03 本文已影响

亲事,汉语词汇。拼音:qīn shì 释义:1、婚姻之事。2、亲自治理政事。出自《汉书·晁错传》,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孝老爱亲事迹简介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孝老爱亲事迹简介4篇

第1篇: 孝老爱亲事迹简介

孝老爱亲事迹材料


  范文一:
  鞠兴浩,临沭县临沭镇高湖完小三年级学生,虽然他只有10岁,但是他孝敬父母的举动足以感天动地。虽然被烧得面目全非,但是坚强的他却走过了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10年……
  一张面目全非的脸孔,一双残缺不全的小手,一对卧床不起的父母,一个破败不堪的家庭,年仅十岁的残疾少年鞠兴浩,用它稚嫩的肩膀撑起了这个不幸的家。他原本有着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然而就在他刚刚出生四个月的时候,一场无情的火灾夺去了他快乐的童年,并且给他留下了终生的伤痛:面部严重烧伤,嘴唇外翻,左手也烧去了半截。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本来就患病的父亲鞠振龙病情急剧恶化,很快就发展成为了肝肾综合症,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妈妈也患上了精神错乱症,整日疯疯癫癫。从七岁开始,懂事的小兴浩就承担起了照顾爸爸他*的重担。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命运摧垮了这个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却也历练出这个十岁少年坚强的性格、勤劳的品行、善良的心灵。三年来,小兴浩不知拾过多少柴火,不知捡过多少白菜叶,不知多少次为父母洗衣喂饭、擦洗身体、端屎端尿。
  每天一起床,小兴浩就开始烧火做饭。做好饭他先一勺一勺地喂完父亲,然后再来到母亲床前,跪在床上喂母亲。一碗炖萝卜,几个干煎饼,常常就是他们一家三口的午饭。为了给爸爸增加点营养,有时候小兴浩就自己学着煎上一两个鸡蛋,自己从舍不得吃一口。伺候好爸爸妈妈,小兴浩胡乱地吃上两口饭,就匆匆忙忙骑车到离家四里多路的学校去上学。晚饭则不用那么紧张,小兴浩喂完父母之后,就会趴在桌子上写作业,他说这是“一天最高兴的时候”。虽然清贫忙碌,但是要强的小兴浩从来没有因为这些而影响学习,在班里每次考试成绩都是排在前几名。在老师眼里,小兴浩就是一个懂事听话、爱学习、爱劳动的好学生。由于家庭困难,小兴浩自己学会了给爸爸打针,打针的针头也要重复使用好多次,因为家里实在没有钱买那么多的针头。
  星期六,小兴浩不用上学,可以在家好好照顾爸妈了。屋里冷,小兴浩赶紧劈了些木柴给父亲烧上憋气炉,医生说这种病怕冻着。走廊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木棒,这是他平时在放学路上捡来的。父亲床的对面是小兴浩的床,薄薄的被褥看起来似乎根本无法对付寒冬,然而即使再冷小兴浩也没有添过一床被子。屋里的一张高方桌是他的书桌,每天放学回家,他给父母做好饭喂完之后,就会趴在桌子上写作业——他必须站着写,因为家里根本就没有适合他高度的凳子。桌上摆放了一台电视机,罩布上却早已落满了灰尘——对于小兴浩来说,看电视是奢侈的,那些欢快的动画片早已在他儿时的记忆中停滞。
  苦难的小兴浩,其实有很多愿望。他盼望着有一天,父亲母亲再也不用承受病痛的折磨,他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躺在父母怀里尽情地撒娇,享受一下亲情的温暖;他盼望着有一天,再也不用因为那张脸而承受别人鄙夷的眼光,他可以自由平等地跟同学嬉戏玩耍,体会成长的快乐;他盼望着有一天,再也不用因为没钱而吃不起饭、上不起学,贫困陪伴了他十年,他想上好学,有出息,将来向苦难永远作别……
  
  范文二: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可以说在这方面是问心无愧的。
  自从1981年人民办教师以来,经历了风风雨雨,那时我刚高中毕业,工作认真,爱岗敬业。5亩责任田全靠妻子一个人干,孩子有小,由于过度疲劳,营养不良,常年贫血,需要打针吃药,靠每月几十元的工资只是杯水车薪。祸不单行,96年秋,70多岁的父亲突发脑血栓,四肢发木,大小便失禁。住院花去2万多元,负债累累。父亲病重的六个多月,接屎端尿、洗衣做饭从不嫌弃,不仅父亲收拾的干干净净,整个家里打扫的也是窗明几净
  每天给老人擦洗身子,换洗被褥,拆洗干净。每天她都要替老人喂饭、换衣服、搓身、梳洗,倒屎、倒尿。就这样,无怨无悔。在生活当中,不孝敬父母的人还是有的,并且理由还蛮多的,要么自己条件不好、太困难,要么结婚时没借着父母的光,要么工作太忙……总之,有说不完的理由。实际上,孝敬父母是一个大写的“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哪怕父母一无所有只给了你一个身躯!子欲孝而亲不在,这是我们做为子女一生的遗憾,我们绝不能等到自己发达了再去孝敬父母,孝敬不孝敬与学历、职位高低、收入多少没有关系,正如比尔盖茨所讲——“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就是孝敬父母”。
  
  范文三:
  她,本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女子,没有脱俗的相貌,没有显赫的家世,甚至提笔忘字,岁月磨平了她的棱角,皱纹爬上了她的容颜,然而为了当初的选择她无怨无悔。
  提起王丽华这个名字,我想她父母给她起这个名字的初衷,也是希望这个女儿长大后美丽大方、朴实无华,也希望她能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和幸福的人生吧。
  见到王丽华这个人,人到中年、文文弱弱、眉清目秀、口齿清晰、说话得体,让人感觉到她是一个很朴素的家庭主妇。她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忙,来匆匆,去也匆匆,能和你说上三五句话,就得赶忙地往家跑。
  走进王丽华的家,房间不大,但窗明几净,没有经过装修,水泥地面,木质门窗,整洁无尘。两室一厅的房子,放了四张床,再加上几个简单的橱柜,已经没有什么落脚的地方了。
  家庭成员不算太多,但可以分成三个家庭,年迈的老公公、瘫痪的大姑姐、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丈夫和正在上大学的儿子,共计五口人。也许您要皱眉头了,这样的一个家,怎么呆呀?日子又怎么过呢?
  其实她也挺可怜的
  王丽华与婆婆共同撑起这个家,除了一日三餐洗洗涮涮外,她还要照顾丈夫按时吃药,观察他任何一个反常的情绪,一句话、一个眼神,还要帮婆婆照顾不能自理的姥姥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儿子田园的出生,给这个枯燥乏味的家带来了些许欢乐,也给王丽华带来了希望。
  可是好景不长,在海南工作和生活的二大姑姐一家遭遇了一场车祸,一个美满的家顷刻间瓦解了,她的丈夫和四岁的儿子当场死亡,三十岁的她从此瘫痪了,语言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与现在说的植物人的最大区别是她还有表情,伤心地时候会流泪,面部表情会很痛苦,高兴的时候会笑,一副开心的样子,但大多数时间她毫无表情,由于住院抢救时导尿时间太长,导致了小便失禁。
  本来就已经让王丽华疲惫不堪的家,又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房子不够住,王丽华就和丈夫搬到了楼下的下房,当时下房没有暖气,冬天冷得打哆嗦,夏天蚊子咬得你睡不了觉,就是这样王丽华还经常在半夜被叫醒,上楼来给尿了床的大姑姐擦身子,这样也严重地影响了田和风的休息。
  为了不打扰田和风,王丽华每晚就在大姑姐的床边搭了个临时的床,脑子里始终绷着一根弦,就是不能叫她再尿床。就这样,她强制自己每晚起来几次,叫大姑姐解手,尿床的次数明显地减少了,拆洗被褥的次数也少了。大姑姐在她家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屋里吃屋里拉,但是无论谁到她家,都不会相信,因为屋子里一点异味也没有,可想而知,王丽华付出了多少。
  大姑姐拖累了她二十多年,王丽华却没有一点抱怨。她总是说:“其实她也挺可怜的,三十岁,就失去了一切”。说到这的时候,我们看了一眼躺在床上的大姑姐,也是一脸的痛苦,但又说不出来。我们问她,王丽华好不好?她艰难地点点头,脸上泛出了难得的笑容。二十多年,一个卧床的病人,白白胖胖的,脸上泛着红润,身上没有褥疮,肌肉没有萎缩,这一切都归功于王丽华二十多年如一日的翻身、按摩、拍打。
  王丽华每天的忙忙碌碌,任劳任怨,小田园看在眼里记在了心上,平时自己的事从不让妈妈操心,相反还懂事地帮妈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二oo五年,田园考上了河北医大,这让王丽华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儿子以后有出息了,还有什么比这更高兴的呢?为了减轻家里的压力,田园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寒假回来的时候还帮妈妈照顾姑姑,接屎接尿擦屁股,多懂事的一个孩子啊。
  丽华,这个家苦了你了
  结婚七年后,姥姥婆辞世了,这也卸下了王丽华的一点担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了十几年,二oo六年婆婆患了癌症,自己唯一的帮手也倒在了病床上,为了方便照顾,她把婆婆和大姑姐搬到了一间屋里,最熬人的是晚上,一宿睡不了多少觉,人一天天地憔悴下来。婆婆病了不到两年,在弥留之际,拉着儿媳的手说:“丽华,这个家苦了你了”。婆婆走了,这个家也就完全交给了王丽华。
  想让和风快点进家
  提起丈夫,王丽华一脸的慈爱,既像母亲又像姐姐。我问她:“田和风病情反复的时候,有暴力倾向吗?打过你吗?”话音刚落,王丽华的眼神便黯淡下来了,沉默了一会说:“有一段时间,和风的病情很稳定,我也就有点大意了,没想到他偷偷地把药停了,再加上家里人多事多,和风的病情就突然反复了,劝他吃药也不听,皮带一下下地抽在我的背上、胳膊上,衣服被撕成了一条条的。”无奈之下,又把他送到了医院,打这以后王丽华再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大意,每次都盯着丈夫把药吃下去,再忙别的。单位照顾田和风,给了他一个门卫的工作,工资不高,活也不累,每月还有600元的收入。到了冬天,王丽华总是留意田和风到家的时间,时间固定了,就提前把防盗门打开,田和风不用找钥匙就直接进屋了。
  我问她,为什么?他说,我想冬天挺冷的,骑着自行车回来,手都冻凉了,还要在自家的门外找钥匙,何必呢,我提前把门给他打开,省得他站在冷天里找钥匙。
  我释然了,她是心疼丈夫,想早一分钟让丈夫走进暖和的屋子,又不禁感叹,她的脑子里一天要装多少事啊!
  温暖溶于心
  再见王丽华,她已经由散落的长发变成了短发,岁月的痕迹也无情的敲打在她的脸上,然而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她对生活的乐观的态度,她对家人的爱。
  近日,我们在王丽华热情的招呼下再次走进了她的家,一样的温馨,一样的整洁,大姑姐沐浴在春日的阳光里甜甜的睡着,其实我一直都很好奇,大姑姐行动十分的不方便,又不会表达,怎么知道她什么时候方便,她有什么需求呢,王丽华说,曾经尝试过给大姑姐用成人纸尿片,但是成人纸尿片没有大姑姐的尺寸,对大姑姐来说非常的不舒服,再说对于王丽华家的经济条件来说也是不允许的,所以她自己用布做成尿布给大姑姐用,每隔一段时间就看看大姑姐是不是方便了,即使是半夜,只要大姑姐有任何的风吹草动,丽华就能立刻的起来。我问她,半夜都睡得那么沉,怎么能起得来呢?丽华只是简单而微笑的回答:“我习惯了……”
  衣食住行都很重要,丽华知道大姑姐喜欢面食,而自己的公公又喜欢吃米饭,为了兼顾他们俩丽华每次都分开来做饭,而自己总是乐呵呵的说自己什么都喜欢吃。知道大姑姐不爱喝水,丽华想尽办法在晚饭里做文章,她说:“我怕她半夜渴,那多难受啊……”
  她就是这样的人,心里想的全是别人,把自己放在最卑微的位置,而自己还是忙碌并快乐着,我真的打心眼里佩服王丽华这个人,真的希望能把她爱的故事播撒的越远越好,希望她的精神,她的乐观在整个社会传承。

第2篇: 孝老爱亲事迹简介

黄海文孝老爱亲事迹材料

黄海文,现年36岁,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在在普利桥镇中心小学工作,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事必躬亲,并长期奋战在管理和教学的一线,面对超负荷的工作他无怨无悔。学校安排他管担任办公室主任,事情杂、工作量大,他还是兢兢业业干好每件事。十几年来他无微不至照料患有半身不遂且痴呆的爷爷,他用真情无私的付出,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黄海文的家庭比较特殊,1989年在他8岁的时候父亲不幸因病去世。靠身体单薄的母亲和年迈的爷爷养活他们兄妹两人,2001年母亲改嫁,照顾爷爷的任务就落到了黄海文一个人的头上。爷爷由于年事已高,又患上了高血压,他不想让爷爷受累所以每次在忙完学校工作之后他还要抽出时间照顾患病多年的爷爷的饮食起居,每次他都是把好吃的让给爷爷,有时候即使自己身体不适也不舍得给自己改善,总把好菜好饭给爷爷留着。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本来照顾一个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爷爷就已经够他受的了,可在去年暑假他的爷爷又突发性脑梗塞,虽然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但还是瘫痪在床。在爷爷住院期间,黄海文每天都陪在身边,吃喝拉撒睡全都包在他身上,丝毫不敢懈怠。爷爷出院回到家里之后,他坚持每天都给爷爷翻身、擦拭、按摩身体。每周末他一忙完学校工作就回家就给爷爷翻身、按摩、锻炼恢复,陪爷爷聊天解闷,老人想吃啥,他总是尽量满足,从来不嫌麻烦,把老人照顾得舒舒服服、干干净净、开开心心、屋子里也收拾的井井有条。常言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这句话用在黄海文身上并不合适,爷爷原来满是皱纹和苦恼的脸上现在总是挂满笑容。

有人说,孝顺老人最大的挑战是“色难”。千难万难难不过给老人个好脸色,若在照顾老人时流露出半点不耐烦,就会让老人很不安心,这样的情况在黄海文家是看不到的,尽管有时候他也会遇到难心事,但他从不在爷爷面前表现出来;有时候患有脑血栓的爷爷会无缘无故地耍脾气,有时候性情暴躁,对他谩骂,而他总是面带笑容,想尽一切办法把老人哄开心。就这样,来来往往,他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照顾爷爷,孝敬爷爷。爷爷患病16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虽属人间常情,但确实是难能可贵,黄海文在孝敬长辈方面得到了父老乡亲的绝口称赞。

他常说:“谁都有老人,谁都有岁数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儿子,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现在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子才会孝敬我。”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正如黄海文所说:他是幸福的,因为能在爷爷有生之年,陪在他们身边。希望时光可以慢一点儿,再慢一点儿,给他更多陪伴爷爷的机会。黄海文照顾爷爷的事成为很多人学习的榜样。

“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不光是停留在字里行间的美妙文字,也不仅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里的一句口号,它更在为老人端茶倒水的每一个细节里,在每一个温暖的问候里,在陪伴老人的每个日出日落里,在每一件看似平常老人却十分需要的小事里。

没有豪言壮语,也没用华丽的辞藻,但正是这朴实简单的话语却却蕴含着大道理,让老人安度晚年是每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上行下效,老人抚养好子女,子女赡养好老人,尊老爱幼的风气就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美德才能发扬光大。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柔”是每个家庭都渴望拥有的平凡幸福,只有每个小家庭真正幸福,才有我们幸福的大家庭。

第3篇: 孝老爱亲事迹简介

孝老爱亲事迹材料

游晓莉,女 现年32岁,中国共产党党员。筠连县镇舟小学教师。作为教师,我把所有的孩子看作自己的孩子,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哪个孩子掉泪,总要上前问个“为什么?”“怎么啦?”竭尽全力帮孩子解决困难。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处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工作成绩突出。在生活中又是那么正直、善良、坚强,满怀深情,无私奉献,尽力扮演好做母亲、做妻子、做教师、做亲人、做朋友的角色。工作十多年来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用自己的爱心彰显出母爱的伟大,用不尽的爱为女儿撑起生的希望。面对年过八旬的(丈夫的)外公外婆,以孝为先,积极主动照顾其生活;面对家庭和社会以“爱”字装心。

一、用不尽的母爱为女儿撑起生的希望

1999年10月与丈夫李春雷结婚组建家庭后于2001年3月3日生下了大女儿李沁鸿,全家视女儿为掌上明珠,在2001年冬回婆家(高坪乡),因为爷爷奶奶对孙女的疼爱,用鲫鱼熬粥给女儿喝,谁知女儿是先天性过敏体质。从那以后女儿全身生疮,又红又肿又痒,而且流浓。我从此带着女儿走上了漫长的医治之路。白天既要带着女儿四处求医,又要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晚上女儿全身瘙痒,哭闹不止,又得细心照料,为其擦药、服药、挠痒……

我先后带着女儿辗转奔波在筠连医院、宜宾医院、华西医院、成都皮肤研究中心、重庆儿童医院、重庆皮肤研究中心……凡是听说好的医生、好的医院我们都去,结果得到的答案几乎一样:现已经转化为慢性皮肤病,不能彻底根治,只能靠药物控制病情。见到女儿两年来全身百分之八十的皮肤溃烂,一天换洗数次,衣服上照样血迹斑斑,有时脱衣服时,皮肤和衣服连在一起,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让我心都快碎了。

孩子长期的煎熬,病情反反复复的恶化,尽管这样过了俩年多,但困难没有压倒做母亲的我,反而使我变得更加坚强,勇敢地面对。母爱,是母爱的力量使我没有放弃对孩子的医治,听说哪个医生好,再远的路,再难的泥泞小道我们也带着孩子去求医寻药。特别是2004年在巡司医治长达半年,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工作,耽误孩子们的学业,我上午上完课后坐车带着女儿去输液,第二天清早带着孩子输液,输完液后马上赶回学校上课……当看到女儿病情有所好转的时候,惊喜的泪水会情不自禁地掉下来。

经过四年多的漫长治疗,在我和丈夫的努力下,孩子总算躲过了“败血症”这一劫,亲戚、朋友、邻居见到女儿后没有谁不说:如果没有父母的精心照顾,细心呵护,早就没有这个孩子啦!

二、以“孝”为先 赡养老人

我丈夫的舅舅,姨妈都长期在外,家中只剩下八十高龄的外公外婆。作为外孙媳妇的我义不容辞地挑起了照顾老人、赡养老人的义务。外公今年已经81岁,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类风湿等,加之双眼几乎失明,生活极为不便,走路要人搀扶,吃饭要人夹菜……外婆年事已高,无法料理家务,特别是今年遇到天气大旱,长期没有水,靠挑水生活。为此我主动提出与二位老人一起生活,以便更好地照顾他们。为二老洗衣、做饭、挑水……常常征求老人的意见,做老人喜欢的饭菜,为老人夹菜,向老人问寒问暖,想吃啥就买啥,需要什么就买什么。一旦老人生病,是我首先来到老人身边,是我最先为老人请来医生,为老人煎药端到老人手里。为此二老经常说:“没有享到儿媳的福,能享受到孙媳如此精细的照料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福!”

我的父母没有儿子,仅有俩女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一致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为使二老能早日从阴影中走出来,我成家以后家里的大事小事都由我处理。作为农村父母最愁的是农忙,但不管是插秧,还是丰收时节,我都会带上自己的丈夫去帮忙,我不怕苦不怕累,栽秧、打谷、收玉米、烧饭、喂猪、割草,样样活都干。在生活上,父母需要啥,我会尽力尽快给他们买,隔三差五割点肉、买点菜、买些水果带上全家回娘家聚一聚。每逢父母生日或过节,总是先为父母考虑,给他们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慰藉。每当父母生病时,还是我们护送看病,我们照顾,丈夫在我的影响下也特别孝敬我父母。如今我的父母终于从没有儿子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过着幸福的生活。村子里不少人羡慕我爸妈,常说:“你们多福气,有这样的一个女儿!”

三、尽心尽力 帮助他人

我的父母生活在农村,整个大家庭上下几代只有我,而且是女孩靠自己的拼搏拥有幸福的家庭,因此得到了长辈们的好评,当然有啥事也是找我商量,找我出主意。

那是08年,我堂妹父母外出打工,由于受封建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堂妹的母亲一直反对她读书,为此我就担起了一个“家长”的义务,对堂妹关怀备至、问寒问暖、主动与其班主任交流,既做思想教育工作,同时又对其母亲做思想说服工作,但其母态度之坚决,宁愿拿钱让她做生意结婚也不愿出钱让其上大学!没办法,堂妹考上了重庆大学,学费是一大难题,怎么办?“没关系,只要考上大学就是好事!”我召集老爷、伯父、堂叔一起想办法,为妹妹筹集了一万五千元的学费,妹妹终于走进了自己理想的学府深造。

我老爷俩女儿一儿子,俩女儿读书特别努力,成绩优异,可老爷受封建思想,爱儿恨女,加之家庭贫穷,就是不让女孩读书,为此我把刚上班的第一个月的工资给了她们上学,最后女儿读职高毕业,精通电脑,如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还随时寄钱给他们,俩老人特别感激我,这姑娘逢时过节都不忘给我们(寄)捎点礼物,不忘当年的恩情。

不管是亲戚,还是朋友,只要她们需要帮助,只要找到我,我都会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比如村子里的杨江燕,是智残儿童,父母忽视她的教育,见此情景我主动与其父母联系,交谈,想办法与县残联联系办残疾证,与聋哑校联系。

总之,我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不管是亲戚,还是朋友,或是陌生人,只要他需要帮助,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地帮助。我想“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作为社会小小的一份子,作为一名党员,我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增砖添瓦,“尊老爱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社会的美德,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应该更好地继承、发扬!

第4篇: 孝老爱亲事迹简介

孝老爱亲事迹材料

游晓莉,女 现年32岁,中国共产党党员。筠连县镇舟小学教师。作为教师,我把所有的孩子看作自己的孩子,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哪个孩子掉泪,总要上前问个“为什么?”“怎么啦?”竭尽全力帮孩子解决困难。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处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工作成绩突出。在生活中又是那么正直、善良、坚强,满怀深情,无私奉献,尽力扮演好做母亲、做妻子、做教师、做亲人、做朋友的角色。工作十多年来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用自己的爱心彰显出母爱的伟大,用不尽的爱为女儿撑起生的希望。面对年过八旬的(丈夫的)外公外婆,以孝为先,积极主动照顾其生活;面对家庭和社会以“爱”字装心。

一、用不尽的母爱为女儿撑起生的希望

1999年10月与丈夫李春雷结婚组建家庭后于2001年3月3日生下了大女儿李沁鸿,全家视女儿为掌上明珠,在2001年冬回婆家(高坪乡),因为爷爷奶奶对孙女的疼爱,用鲫鱼熬粥给女儿喝,谁知女儿是先天性过敏体质。从那以后女儿全身生疮,又红又肿又痒,而且流浓。我从此带着女儿走上了漫长的医治之路。白天既要带着女儿四处求医,又要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晚上女儿全身瘙痒,哭闹不止,又得细心照料,为其擦药、服药、挠痒……

我先后带着女儿辗转奔波在筠连医院、宜宾医院、华西医院、成都皮肤研究中心、重庆儿童医院、重庆皮肤研究中心……凡是听说好的医生、好的医院我们都去,结果得到的答案几乎一样:现已经转化为慢性皮肤病,不能彻底根治,只能靠药物控制病情。见到女儿两年来全身百分之八十的皮肤溃烂,一天换洗数次,衣服上照样血迹斑斑,有时脱衣服时,皮肤和衣服连在一起,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让我心都快碎了。

孩子长期的煎熬,病情反反复复的恶化,尽管这样过了俩年多,但困难没有压倒做母亲的我,反而使我变得更加坚强,勇敢地面对。母爱,是母爱的力量使我没有放弃对孩子的医治,听说哪个医生好,再远的路,再难的泥泞小道我们也带着孩子去求医寻药。特别是2004年在巡司医治长达半年,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工作,耽误孩子们的学业,我上午上完课后坐车带着女儿去输液,第二天清早带着孩子输液,输完液后马上赶回学校上课……当看到女儿病情有所好转的时候,惊喜的泪水会情不自禁地掉下来。

经过四年多的漫长治疗,在我和丈夫的努力下,孩子总算躲过了“败血症”这一劫,亲戚、朋友、邻居见到女儿后没有谁不说:如果没有父母的精心照顾,细心呵护,早就没有这个孩子啦!

二、以“孝”为先 赡养老人

我丈夫的舅舅,姨妈都长期在外,家中只剩下八十高龄的外公外婆。作为外孙媳妇的我义不容辞地挑起了照顾老人、赡养老人的义务。外公今年已经81岁,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类风湿等,加之双眼几乎失明,生活极为不便,走路要人搀扶,吃饭要人夹菜……外婆年事已高,无法料理家务,特别是今年遇到天气大旱,长期没有水,靠挑水生活。为此我主动提出与二位老人一起生活,以便更好地照顾他们。为二老洗衣、做饭、挑水……常常征求老人的意见,做老人喜欢的饭菜,为老人夹菜,向老人问寒问暖,想吃啥就买啥,需要什么就买什么。一旦老人生病,是我首先来到老人身边,是我最先为老人请来医生,为老人煎药端到老人手里。为此二老经常说:“没有享到儿媳的福,能享受到孙媳如此精细的照料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福!”

我的父母没有儿子,仅有俩女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一致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为使二老能早日从阴影中走出来,我成家以后家里的大事小事都由我处理。作为农村父母最愁的是农忙,但不管是插秧,还是丰收时节,我都会带上自己的丈夫去帮忙,我不怕苦不怕累,栽秧、打谷、收玉米、烧饭、喂猪、割草,样样活都干。在生活上,父母需要啥,我会尽力尽快给他们买,隔三差五割点肉、买点菜、买些水果带上全家回娘家聚一聚。每逢父母生日或过节,总是先为父母考虑,给他们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慰藉。每当父母生病时,还是我们护送看病,我们照顾,丈夫在我的影响下也特别孝敬我父母。如今我的父母终于从没有儿子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过着幸福的生活。村子里不少人羡慕我爸妈,常说:“你们多福气,有这样的一个女儿!”

三、尽心尽力 帮助他人

我的父母生活在农村,整个大家庭上下几代只有我,而且是女孩靠自己的拼搏拥有幸福的家庭,因此得到了长辈们的好评,当然有啥事也是找我商量,找我出主意。

那是08年,我堂妹父母外出打工,由于受封建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堂妹的母亲一直反对她读书,为此我就担起了一个“家长”的义务,对堂妹关怀备至、问寒问暖、主动与其班主任交流,既做思想教育工作,同时又对其母亲做思想说服工作,但其母态度之坚决,宁愿拿钱让她做生意结婚也不愿出钱让其上大学!没办法,堂妹考上了重庆大学,学费是一大难题,怎么办?“没关系,只要考上大学就是好事!”我召集老爷、伯父、堂叔一起想办法,为妹妹筹集了一万五千元的学费,妹妹终于走进了自己理想的学府深造。

我老爷俩女儿一儿子,俩女儿读书特别努力,成绩优异,可老爷受封建思想,爱儿恨女,加之家庭贫穷,就是不让女孩读书,为此我把刚上班的第一个月的工资给了她们上学,最后女儿读职高毕业,精通电脑,如今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还随时寄钱给他们,俩老人特别感激我,这姑娘逢时过节都不忘给我们(寄)捎点礼物,不忘当年的恩情。

不管是亲戚,还是朋友,只要她们需要帮助,只要找到我,我都会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比如村子里的杨江燕,是智残儿童,父母忽视她的教育,见此情景我主动与其父母联系,交谈,想办法与县残联联系办残疾证,与聋哑校联系。

总之,我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不管是亲戚,还是朋友,或是陌生人,只要他需要帮助,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地帮助。我想“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作为社会小小的一份子,作为一名党员,我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增砖添瓦,“尊老爱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社会的美德,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应该更好地继承、发扬!

推荐访问:事迹 简介 孝老爱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