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疫情防控> 正文

疫情常态化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建议(7篇)

神洲文档网 发表于2023-05-04 19:35:03 本文已影响

篇一:疫情常态化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建议篇二:疫情常态化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建议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摘要: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如何在新形势新常态下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确实,手段落后,教辅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发展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工作手段方法、创新课程实践教育等新对策。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疫情防控常态化;全员育人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各大高校为确保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不仅仅为学生筑牢校园疫情防控安全屏障,同时也在不断的提升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与“动态清零”的总方针的形势与政策下,对我们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工作者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形势就是新的考验,在这个考验中不仅仅是对我们以往工作的成效的检验,更加需要我们查漏补缺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法,建立起心理健康防范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新冠疫情已从初期全国范围内地大流行转变为多点散发与局部聚集性疫情并存的态势。这次与新冠疫情旷日持久的战斗,不仅表现在人身健康上和病毒斗争的阻击战,也是一场与心理健康上负面情绪斗争的防御战。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动态清零、静态管理政策打乱了原有生活节奏,学生日常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改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加需要根据最新形势,更加精准有效的把握学生心理。疫情

  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压力应对、情绪管理等方面。

  (一)自我意识不成熟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部分,是人对自我的身心状态及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不断完善与提升的过程中。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长期处于半封闭管理模式,自我认知不够全面、自我评价出现偏差、自我控制能力不足。

  (二)人际交往不协调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或愿望,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是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受疫情影响,大学生活动空间受限,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与交往频率不在像疫情前那样亲密与频繁,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困难,部分同学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交困。

  (三)压力波动带来的情绪困扰

  压力即应激,是指我们受到各种刺激,需要调整自己或适应环境时产生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状态。对于大学生而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压力来源更是多方面的。来自对环境适应的压力、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升学就业的压力。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旧存在着许多不同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有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生心理问题多发凸显工作力量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工作手段落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日常心理辅导结合不紧密等。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生心理问题多发凸显工作力量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力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整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般高校而言,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的教师大多是具有心理学相关背景的专业工作人员,而具体到直接处理学生心理健康相关问题往往都是分管心理工作的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本就有限,而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更是有限。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工作手段落后

  与学生的谈心谈话依旧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工作方法,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对学生开展专业性、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来增强学生应对心理问题的能力。一次深入的交流往往需要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甚至更久。然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生心理问题频发,一些被管控的学生甚至无法进行当面交流,这样的传统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日常心理辅导结合不紧密

  随着,国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断重视,各大高校也纷纷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了大学生教育体系中。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沦为一种公共性的知识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教育。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日常心理辅导结合不紧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面向的全体学生,而在日常心理辅导上往往只去关注了部分重点关注对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需要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一个同样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更广大没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个体发展的潜能。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对策

  (一)发展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量

  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量,不仅是需要在原有的基础引进更多的心理学背景专业人才,更需要发展强化现有力量,建立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扁平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分管工作相关人员值班制度,特殊时期深入学生寝室入寝办公,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呵护在身边、关怀不断线等工作,积极稳妥落细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下的各项措施。全方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汇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校内育人力量,与学生家长、专科医生等校外育人资源形成合力,共同解决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学生遇到的心理危机和具体问题。不断健全“学院分管领导、学工办主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五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院也可以成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在原有的辅导员工作室中发展出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围绕疫情防控常态化、静态管理等特殊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活用新技术助力心理健康教育

  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阵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指导学生积极应对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压力应对、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变化,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远程化、便捷化,进一步增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搭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直播形式灵活展开心理健康课程教受,综合运用知识讲解、心理辅导活动等形式开展大范围的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也需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生会比平时更加关注疫情相关信息,学校需要借此机会传播正能量,做好心理育人工作。可以通过学校“三微一端”平台,发布每日疫情防控工作情况,详解向学生介绍学校抗疫相关的点点滴滴,不仅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更让学生体会到疫情防控工作的艰辛,更好的配合防疫工作。

  (三)抓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紧密结合日常心理工作

  抓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建立线下授课—线上慕课—心理团辅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加强集体备课和研讨,优化教学方案,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丰富第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生能够回复日常活动时,及时帮助他们适应新形势。

篇三:疫情常态化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建议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方法

  摘要:当我们的生活已经与新冠肺炎并行的时候,人们的工作、心态等方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当新冠肺炎疫情转为常态化防控后,其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而是对我国的教育来说,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新冠疫情,维护其的心理健康,已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重点关心的内容。并且随着高职学生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要想更好地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就应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以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疫情的挑战。基于此,本文以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职学生主要心理表现为切入点,来进一步分析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方法,希望能为我国在该领域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字:常态化疫情防控;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方法

  前言:新冠肺炎从2019年底开始全面爆发,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话题和国际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而面对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我国在党中央和政府的共同领导下,开启了疫情防护战。同时我国的各大高职院校,也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实行了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模式,但是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变化,使得学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所以除了做好疫情的防控知识宣传以外,还有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压力,进而通过采取应对措施,来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1-2]。

  1.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高职学生主要心理问题表现

  1.1焦虑心理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相关文件中明确强调,在新冠疫情下,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所以为了避免疫情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就应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进而通过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其能在常态

  化疫情防控下正常的学习、生活。但是我国的一些地区在疫情高爆发期时,会要求学生借助在家上网课的方式来进行相关学习。而这种学习方式,会更加要求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再加上其的活动范围被限制,以及浏览到各种疫情的负面消息,以使学生逐渐产生了焦虑心理,并且除了本土病例以外,还会存在境外输入的病例,而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职业类的资格考试也相继取消,所以这就会导致学生一边担心自己被传染,一边会担心自己未来的就业,从而变得更加焦躁不安。

  1.2恐慌心理

  虽然当前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但是却未得到彻底地解决,所以一旦某一个地区爆发了疫情之后,就会造成非常大的恐慌。并且有一些高职生会因为家人感染新冠肺炎,而加重这种恐慌的情绪,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会逐渐的封闭自己,甚至有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以至于出现了一系列过激的行为。

  1.3回避心理

  在常态化的疫情防控下,很多高职生的生活都是三点一线的,而这样的生活方式会使得学生无法更多与人交往,并且在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下,学生还会跟室友、恋人,家人之间出现更多的交流摩擦,从而导致心态上的不平衡,而这种人际关系的失调,还会使学生逐渐产生了回避心理,从而开始排斥与人际的交往,进而在孤独寂寞当中,出现了更严重的无助感和自我否定。

  1.4躯体化症状

  随着新冠疫情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得许多学生都特别关注新冠疫情的一些症状表现。所以一旦自己或者身边的他人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就会如惊弓之鸟一般,从而产生了非常大的心理怀疑。并且新冠病毒还在不断地变异以及无症状感染者的相继出现,再加上很多确诊都是在经过多次核酸检测才得以发现的,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高职生都会特别关注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状况,久而久之,在这样的高压之下,就会出现精神萎靡,心里极度紧张,食欲不振,失眠等情况,严重影响其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2.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维护方法

  2.1科学认识新型冠状病毒,积极参与疫情防控

  从高职院校的角度上来说,其可以借助校园网站,班级公众号等平台,来积极宣传和普及新冠病毒的相关知识,进而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真实可靠的疫情动态信息,来加深其对病毒的理解和认识。除此之外,学校的有关部门也可以通过及时地发布疫情信息,来强化学生的风险意识,进而通过不聚集,戴口罩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个人防护能力,与此同时借助这些方式还能使学生在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疫情形势下,始终保持清醒的意识,进而通过科学的防护,合理的隔离,来更好地维护其的心理健康。

  2.2学习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化解自身心理困惑

  当前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课程,来更好的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以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具体来说,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积极开展,来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心理方面的知识,并在立足于学生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来健全其的人格,优化其的心理品质。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来纠正学生的认知偏差,进而借助情景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来及时的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排解其的心理压力。

  2.3线上线下相融通,灵活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在疫情常态化的防控背景下,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需要,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比如,可以通过线上咨询老师的方式,来及时的排忧解难,与此同时,学习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以宿舍文化为着力点,心理健康知识为核心,来组织相关的交流活动,从而在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同时,还能使学生拥有更强的归属感。而要想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危机处理小组,进而通过建立健全心理危机机制,来对学生学习,生活等地点进行全面覆盖,以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2.4发展和谐人际关系,塑造健康人格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应该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帮助学生渡过心理危机,进而通过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来使学生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拥有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比如,辅导员可以通过对学生健康生活习惯的积极培养,以及探索与家人相处的最佳模式,来使其更好地感受到幸福和快乐,以及发现人性中的真善美,进而通过加强学生与家人,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来获得更强的社会心理支持,以最大程度的避免焦虑、恐慌等情绪的出现。

  3.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是否能够成长成才,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校应站在宏观的角度上,做好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工作,进而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来更好地维护其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李淼等.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科学干预机制研究[J].决策探索,2021(4).

  [2]汪石果.关于做好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7).

篇四:疫情常态化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建议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调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人们造成的生理损害在短时间内可能恢复,但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却会持续很长时间。2019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恐慌不安、焦虑、压抑、抑郁的心理,甚至引发一系列失眠乏力、食欲减退等反应。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境外疫情正在加剧蔓延,输入风险大幅增加。国内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阶段,本文围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高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防控难度较大,它不仅考验着一个社会的公共健康体制、政府和公共卫生部门的执政能力,更考验着每一个公民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2020年

  4月以后,疫情得到了明显控制,各地有序复工复产,中小学逐渐复课,大学生却因其基数大、跨区域流动性强等原因,部分高校迟迟无能正常复学复课,对大学生造成许多现实性问题的困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人们造成的生理损害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但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影响却会持续很长时间。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在价值观念多元、思想文化激荡、社会瞬息万变的时代,突然遭遇疫情冲击时,他们的心理防线、社会适应水平和自我把控性等受到严峻挑战,非常容易出现心理、情绪、态度、精神等方面的问题。关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变化情况,提供必要、有效的应对措施,对维护和谐校园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长期居家隔离造成的家庭矛盾凸显,亲子关系紧张

  居家隔离的生活限制了人们的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对于大学生而言,“封闭在家”就是对战“疫”做出的最大贡献。教育部会议指出:“原则上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大学生不返校、高校不开学”,这是一段极端特殊的时期,多所高校纷纷延期开学,居家生活中的大学生主动和被动的人际交往减少,社会支持下降,部分学生由于长期的居家生活,家庭问题凸显,与家长之间感情疏离甚至产生无

  法回避的家庭对抗。

  (二)疫情原因致使实习、升学及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群体恐慌和迷茫情绪严重

  对于毕业生群体而言,许多学业上的事情如论文写作和实验进度受到影响,毕业论文可能会由于无法返校造成必要的实验数据或材料缺失,毕业论文缺乏导师当面的指导和修改而出现质量问题。学校疫情防控阶段不能线下举行招聘会,毕业生求职找工作、签订就业合同的通道因受疫情的影响也基本处于封闭和停滞的状态,毕业生无法前往用人单位实地考察具体单位情况,无法如期参加事先安排好的毕业实习,求职的窗口期大大缩短,同时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疫情的冲击,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工作岗位数量锐减,与此同时求职人数却不断增加,致使大学生面临竞争更加激烈的就业困境,毕业生的心理负担大大增加,如何在经济受影响的情况下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如何在“云面试”中取得考研的最终胜利成为大学生最直接的现实困扰,此外,部分大学生存在过度关注负面信息,就业积极性下降。这一系列改变,均可视为“负性生活事件”,给大学生带来了多重压力,导致其产生焦虑、迷茫、恐慌等情绪,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三)教学模式变革带来学习方式变化,大学生群体适应不良而情绪焦虑

  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大学陆续开学复课。疫情居家期间各大高校积极落实“停课不停学”政策,理论课程改为网络教学,高校开学返校后,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实施现场授课与网络授课并行的方式,并进一步发展出大规模的网络教学模式改革。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的改革,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部分学生适应不良、学习主动性低下、学习效果欠佳等问题。其次,由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技术保障尚不够完善,在线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网课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大学生因为拥有过多的自由时间而沉迷网络游戏和交友,使得大学生失去对正常学习生活的掌控感。同时,大学生存在对学校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到位的担心,尤其对食堂就餐、宿舍卫生、快递消毒及出行管控等现实问题的疑虑较多,而且很大程度上也引发了部分学生家长的焦虑。此外,突发疫情导致当下的国际舆论风起云涌,由于错综复杂的政治因素,网络上交织存在很多错误信息和观念,给我国国际形象造成一定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不

  足,无法在海量的信息中准确分辨出某些社会思潮中夹杂着的错误观点,并且由于个体的辩证思维和独立认知思维缺乏,无法在被错误意识形态误导后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改正,继而产生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严重的还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和国家的违法乱纪的行为,给自身、家庭乃至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高校只有精准掌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才得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同时各大高校要发动和运用学生家长的力量,在平时和学生家长之间要紧密联系和配合,形成工作联动机制,保证在第一时间把握所有学生的心理动态,第一时间察觉心理问题并能在第一时间进行相关有效干预,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面临和必须及时果断处理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方面

  1.积极防控强化管理,保障学习生活环境密切关注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变动情况,持续加强校园管控,全面落实师生进出校园管理规定,如非必要,师生不得离开学校市区。不得前往中高风险地区,确需离开的,需要严格履行相关请销假手续,如有必要需做核酸检测及医学观察手续;持续做好师生健康报告“日报告”“零报告”制度以及体温晨午检制度,及时报告异常情况;加强快递点以及外卖投送管理,坚决防范校园输入风险;强化师生时刻保持高度的防控意识,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完善学校疫情网络报告制度,制定并启动应对突发疫情的紧急预案;适度开放学生公寓、餐厅、教室、图书馆、运动场馆、实验室等生活学习场所,严格落实保洁、消杀、通风、测温、限流、服务人员健康监测等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要求,为师生优质的校内服务保障;强快递点管理和饮食安全管理,运输、清洗加工冷冻、冷藏食品要严格按照规程操作。

  2.普及防疫知识,增强其紧急应对能力,消除恐慌心理

  高校应该通过开展各类线上线下的专题讲座、开辟网络竞答环节、分发**健康科普手册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疫情防控知识的科普宣传,帮助大学生客观正确认识和对待**病毒,确保大学生群体掌握个人防护基本知识,减轻对**的恐惧心理;依据高校基本情况增设或渗透对突发疫情或突发性危机事件应对方面的教育课程,增强大学生的紧急应对能力,同时注意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网络信息辨别能力;严肃学校教育教学基本纪律,保证教学计划的正常进行,尽量做到教师不停课、学生不离校,并保证校内一切物资资源的供给,满足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所需,避免学生产生恐慌心理。

  3.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增强其心理调适能力

  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高校应该将危机状态和日常教育工作有效衔接与融合。建立完善宿舍班级、各学系、学院三级预警机制,重点关注有基础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

  ,使干预措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各高校在实施具体干预措施的时候,需要坚持三个原则

  :区别性原则,应激反应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应激发生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会产生不同的应激反应,心理干预应制定个体化方案以便精准施策;适度性原则,在落实干预的具体措施时,应主动干预与主动咨询相结合,进行适度介入,避免引起咨询者的反感和排斥;协同性原则,干预人员应坚持将思想政治、生命价值及自我管理等主题教育等结合起来,将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与解决大学生的成长难题相结合起来,在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的同时,也要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使大学生在疫情中得到有效历练与成长。

  高校还应该开设和传授心理学相关课程,定期主办各类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题讲座,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邀请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最美逆行者讲述同疫情斗争的经验和体会,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对待疫情的观念,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健身运动,有效释放人际关系、学习及就业等外界刺激所带来的压力和精神负担。

  4.健全思政教育机制,加强意识形态教育

  疫情之下,一些国家和反华势力利用所谓的民主问题、人权问题等对我国的制度和文化进行抨击时,在面对带有煽动性、观念错误性的舆情传播时,大学生由于缺乏理性的思维能力和社会阅历,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思想极容易受到蛊惑,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是做好大学生意识安全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一支受过系统化、规范化培训并具备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专职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干部和相关学生社团开展相关思政教育活动;根据实际需要和大学生们的接纳度,将心理工作网络拓展延伸到寝室甚至是家庭中,建立分级网络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寝室长、班级小组长、心理委员等班干部的各项职责,并及时加强和巩固各单元间的联动机制,及时发

  现问题并立即反馈进行有效干预;各大高校应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手段,完全掌握网络相关事件发布的主动权,可以通过学校级二级学院的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和微博等平台,及时宣传党中央有关事件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疫情防控工作成效,科普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和有关法律知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高网络信息的甄选和辨别能力,加强学生法律法规意识,做谣言的终结者;高校要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大学生从战“疫”故事中汲取精神养分,感悟伟大而又平凡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5.整合就业资源,压力源头消除焦虑心理

  就业问题是大学生最大的民生工程。各大高校应结合实际就业大环境,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期望值的引导,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取向;

  高校与政府部门通力合作,扩大基层就业规模,引导大学生从事“三支一贫”的工作;鼓励大学生放宽就业视野,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的中长期发展,将就业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鼓励大学生前往需要专业技能的基层和中小微企业中去;高校应积极组织网上就业工作,搭建“云招聘”平台、开展“云就业”辅导,加强对有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建立和完善毕业生的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提升网络招聘效果;高校要整合资源,积极梳理有合作的用人单位,加强与单位间的沟通与联系,在稳定原有就业岗位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单位,为毕业生拓展就业岗位和渠道;高校应积极与教育厅沟通,适当延长应届毕业生身份,缓冲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争取加大就业级住房等补贴力度,适当缓冲毕业生的经济负担;鼓励企业与网络招聘平台合作,通过互联网发布相关招聘信息,并开展线上资格审查、笔试及面试等工作。

  6.发挥朋辈互助,实现成长良性循环

  朋辈是指辈分相同、年龄相近、拥有相同价值观及生活境遇或经历相似的朋友、同事或伙伴。朋辈互助指通过交流、沟通等互动行为,双方有意识地帮扶和互助,使参与者的合作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的活动,朋辈互助可以促使参与者双方均实现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大学生个体之间由于年龄相仿,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相近,是可以实现和发挥朋辈互助的优良对象。疫情防控期间,朋辈之间的关怀与互助解决了大学生面临的部分实际困难,帮助彼此共同平稳顺利度过危机,缓解了大学生因疫情引发的负面情绪。朋辈互助由于双方

  更能切身体会对方的真实困境与心境,更加有利于大学生之间相互抱团取暖,在帮助彼此解决苦难、缓解内心压力、改善情绪的基础上促进个人的成长,是一种积极、有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培养大学生的朋辈互助能力,并构建灵活多样的朋辈互助模式,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应对突发危机的能力,在灾难性事件发生时保有成熟稳定的心态去面对和处理,真正实现大学生群体在成长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的良性循环。

  (二)家庭方面

  1.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帮助其在危机中成长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能够帮助大学生积极面对和处理所感知的学业、就业压力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抑郁、苦闷及沮丧等情绪。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导师,父母的行为会影响孩子一生。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日新月异,想法新潮并且更新迭代得较快,在处理与孩子的冲突问题时,家长切忌使用粗暴或武力使孩子暂时性屈服。作为父母,首先应该平复自身情绪,以心平气和的心态,以相互平等角色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和心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所思和所想,尽可能客观公正地看待孩子的行为并积极去了解其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继而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积极健康引导孩子,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培养理性、客观与勇敢的精神,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孩子度过当前面临的困难和窘境,并能在此阶段从困境中学习如何面对和处理困境的能力;在平时生活中,家长要学会包容、理解和信任孩子,多一些商量和鼓励,少一些管制和唠叨,给予其更多的独立空间,遇到矛盾争吵,要学会主动及时地按下暂停键,等到双方情绪稳定之后在进行例行有效的沟通。

  2.完善家校合作机制,共同引导学生成才

  学校及院系牵头加强“家校合作”合作机制建设,建立以“学校—学生—家长”为中心的育人互动服务模式,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情况建立精准帮扶,不同老师对接不同学生群体和家长。通过线上线下,分阶段,分层次与家长分别开展互动和联系,层层分解,细化任务,以服务学生为导向,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不仅家长可以更好地掌握孩子在校的心理状态和表现,学校方面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家里的心理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有助于提升心理

  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自身

  1.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就业准备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大环境下,大学生要有强烈的就业忧患意识,要时刻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自身职业胜任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为自己在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增添砝码;在校期间,需要加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夯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基础,加强实践动手能力训练,提升就业中的核心竞争能力;积极参加学校安排的或者和学校之间有合作交流的企业的实习见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切身感受和体验职场工作的实际情况,学习和提升自主学习、沟通交流、组织协调和控制等职业胜任能力,注重全面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主动积极地去关注和准确掌握本专业内最新的就业前景和动态信息,做好中长期的规划,明确自身的起点和目标,提前做好就业的各项材料、报名及笔试面试等准备,以持之以恒的态度和决心为自己赢取满意的人生答卷。

  2.树立正确三观,充实精神世界

  当代大学生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恋爱观和人生观,踏实奋进,学会感恩;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要用怀疑的批判的视角去看待外界层出不穷的媒体信息,重新考究信息符号所包含的意义和属性,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和侵害,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高层次受众,建立自我分析与判断的价值观,坚定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向身边同辈的优秀者看齐,走进校内榜样性人物,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以作参考和榜样,积极主动向其咨询和请教目前面临的困境,不断提高对自我的要求,不断开拓进取迈入新的征程;坚持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认真完成学业要求,积极拓展知识层面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充实精神世界,实现个体的可持续性成长。

  3.增强主体意识,加强个体调试能力

  一方面,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充分看到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善于发现、激发和利用大学生的内生动力,提供锻炼和实践的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心理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状态;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应该主动利用好网络咨询、公众号、主流媒体等学生较为认可且普遍采用的心理教育方式,建立对自身、外界的客观合

  理的认知以及明确自身在心理健康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适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和积极性。

  4.规律饮食作息,保障身心健康

  健康的身体状态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在校期间,大学生需结合网络课程安排,合理制定每天的学习、娱乐等计划;保证科学规律饮食,保证每日所必备的新鲜果蔬、蛋白质的摄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运动能有效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改善消化及排泄功能,排除不良情绪,缓解紧张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大学生应该努力挖掘室内运动项目,养成每日运动的好习惯,维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合理控制使用手机、电脑的时间,做到科学用眼;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换洗床单衣物,勤洗手,宿舍定期开窗通风,出门佩戴口罩,远离人群聚集区,并与陌生人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等。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压力源虽然存在,但强度和破坏性降低,大部分大学生进入疫情防控压力应对的适应期。与疫情防控应急状况下相比,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出现了显著的提升。在疫情的不同阶段高校面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也不同。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新的特点,面临新的挑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积极配合、联合互动、明确责任、协作驱动。

篇五:疫情常态化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建议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科学干预机制研究

  作者:李淼

  葛林艳

  王晓瑛

  王军宝

  来源:《决策探索》2021年第08期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一定问题。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目标,通过网上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焦虑、抑郁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力求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键词】

  疫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人民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面对这场来势凶猛、传染性强,又充满未知的疫情,人们的心理是恐慌的。这场疫情对于整个人类来说属于异常严重的灾难,同时也是一种强烈的应激。疫情期间,部分学生出现了恐慌、紧张、焦虑、无助等情绪,有些学生甚至因认知偏差、个人身心素质差等出现了过度恐慌,甚至产生了焦虑、抑郁、失眠等强烈应激反应,严重影響了他们的身心健康。疫情期间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运用心理调适技术开展心理教育课程能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同时能够让他们以积极心态面对疫情,面对生活,也能为学校及社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借鉴;且疫情期间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人群整体心理抗压的能力,预防疫情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促进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保障。

  一、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为了了解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笔者通过网上问卷的形式从国内选取50所大学的56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RQ-20)、焦虑量表(GAD-7)、抑郁量表(PHQ-9)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焦虑、抑郁情况进行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在疫情暴发后,由于疫情的压力和各方面的综合原因,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出现了一定问题。首先,部分学生出现轻度神经失调,少部分呈明显应激,需要外界帮助。心理健康自评量表评分≥8分,即呈明显应激的学生占38%,说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峻,普遍性较高。外在表现最普遍的是失眠和感到不快乐。其次,近一个月的时间里,49%的同学感觉紧张、焦虑或烦躁;18%的同学不能停止或控制担忧;58%的同学对各种各样的事情担忧过多;35%的同学觉得很难放松下来。47%的同学出现轻度焦虑,小部分已经出现中度、重度焦虑,急需得到解决。其中,不同年级、不同地域、周围确诊情况等因素影响下的焦虑情绪及对情绪的控制感存在显著差异。大四的学生的焦虑情绪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大二的学

  生对情绪的控制感明显优于其他年级,同时,大一的学生的情绪控制感要明显优于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最后,在抑郁情况调查中,做事时提不起劲或没有兴趣的情况较为普遍,65%的同学没有抑郁情况,需要针对轻度抑郁和中度、重度抑郁的同学进行一定心理疏导。

  总而言之,近半数学生轻度焦虑的背后是对心理健康疏导的巨大需求,这要求学校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尤其是针对已经出现中度、重度焦虑或抑郁及其他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学生。另一方面,要部署常态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领导到辅导员、老师等,都要对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采用各种专业心理方法,结合各类校园活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

  部分高校对于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他们仅仅设立了心理健康辅导室,这部分学校缺乏日常性的、全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学生面对突发情况时,如本次疫情,会因缺乏相关的知识,不知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进而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归根结底,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缺乏系统的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

  (二)缺乏完善的心理危险干预机制

  突发事件发生时,学校如何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危险干预。这其实考验了学校心理危险干预机制的完善与否。然而在本次疫情当中,各个学校在心理危险干预机制上的表现良莠不齐。一些心理危险干预机制完善的学校,能够做到及时通过学校公众号、班级QQ、线上讲座等方式,教会学生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而一些机制建设相对不完善的学校则反应滞后,甚至是没有反应。

  (三)学生的自我心理疏导能力弱

  最好的调控个人心理的方法是自我心理疏导,然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疏导上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和能力,同时学生的自我心理疏导能力也受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影响。疫情发生时,出现了各种虚假的信息,许多学生因为这些虚假的信息出现焦虑、信任缺失的不稳定心理状态,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疫情确诊人数的不断增加,出现了焦虑或其他心理不健康的情况。因此提升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在突发事件中调节自己的情绪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三、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

  各大高校要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制定学校的整体章程和战略时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上。高校不仅要做好心理健康辅导室的建设工作,还要通过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调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讲座等方式进行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二)建立“线上+线下”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团体辅导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应对负性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降低事件对于个体情绪的消极影响。高校要提前谋划,未雨绸缪,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注重做好特殊时期、不同季节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另一方面,要构建线上干预机制,其实就是将线下的心理干预机制扩展到线上。一是可以建立线上心理咨询服务,这样既可以第一时间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也可以较好地应对像这次疫情一样的突发情况。二是通过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开展线上宣传教育活动,拓展心理育人的空间。三是通过开展线上心理普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从解决问题转向能力培养

  当下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那些心理健康出现一定问题的学生,重点在于解决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其实,预防比问题出现了再解决更加有效,高校需要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疏导能力。因此,在促进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高校要将课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各项心理疏导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懂得如何在各种情况下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四、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健康的心理是每一位人才为社会发光发热、发挥价值的重要基础。一位优秀的人才,如果心理健康、积极向上,那么就能为社会创造巨大的价值。相反,如果心理不健康,不仅无法为社会创造价值,甚至可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在疫情警钟敲响的情况下,各大高校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建立“线上+线下”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从解决问题转向能力培养,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心理育人

  助力抗疫——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系列活動[J].教育探究,2020,15(02):65.

  [2]聂娟.疫情背景下,钉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11):34-36.[3]李作为,廖巧玲,王玉秀,等.微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内科住院患者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四川精神卫生,2020,33(05):414-417.[4]蔡燕燕,周薇.新冠疫情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医,2020,34(11):878-880.[5]李仁莉,代俊,袁晓艳,等.新冠肺炎疫情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攀枝花学院学报,2020,37(06):18-24.[6]张斌,王瑞丽.突发疫情时大学生心理波动的控制策略[J].教育探索,2009(12):123-124.[7]董秀银.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前行——疫情期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A].广州市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广州市第十二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术交流活动稿集[C].广州市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2020:3.[8]康健舒.防疫期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总结[A].广州市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广州市第十二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术交流活动稿集[C].广州市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2020:3.[9]董文强.“非典”时期大学生心理状况与思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04:3.[10]李静雯.我国高等院校卫生健康教育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本文系陕西高校2020年学生工作研究课题“重大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科学干预机制”(2020FKT5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篇六:疫情常态化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建议

  

  防疫常态化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2020年,全球发生了影响范围极大的一次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受疫情影响,我国很多高校学生无法返校进行2020年春季课业的学习,只能在家进行线上学习。疫情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学习的秩序,高校贫困生受其影响尤其明显。本文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解到疫情期间高校贫困生对于疫情的认知、心态、学习、生活和经济状态以及对于未来的信心,并提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几点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构建“抗疫”正能量训练营、完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家校协同共建良好环境等。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本身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影响更加明显。对于处于毕业阶段的困难生来说,还加大了就业难度。疫情之中,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成了学校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因此,两方面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尤其需要高校工作者来管理和把握的。目前尽管国内疫情状况平稳,但是国外形势依旧严峻,国内高校进入防疫常态化工作模式。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贫困大学生在这种背景下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工作方式。

  1、调查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设计,主要针对受资助学生疫情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对象包括受资助学生(实验组)以及普通学生(对照组),问题内容涵盖了疫情期间学生对新冠病毒的认知情况、学习状况、经济状况、心理状况,以及疫情过后的未来规划等,旨在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影响。此次调研采取问卷星开展线上问卷调查。共有1749名同学有效填写该卷,其中普通学生1422人,贫困生327人。在汇总问卷调查结果后,从各个年级中筛选出15名受资助学生进行线上访谈,进一步了解本次疫情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2、贫困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调研分析

  2.1贫困生防疫认知状况分析。对比贫困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了解程度以及所采取的防护措施可知,两者之间差别不大。90%以上的贫困生和普通学生都对新冠肺炎疫情有着基本的了解,并且经常关注疫情消息。然而在尽量减少出门这一项上,普通大学生略低于贫困大学生。这说明对于疫情的关注和知识并不因为经济条件受到明显的制约,学校特地针对贫困大学生作相关知识普及的意义不大。而对比分析贫困生男女同学不同性别对于疫情了解和防护情况可知,95%以上的男生或女生对于新冠肺

  炎疫情都至少有基本的了解。其中,男女生中都有40%以上的同学选择了对疫情非常了解,并经常关注有关疫情的最新消息。由此可见,贫困大学生对于应对疫情的心理准备很充分,都能自觉主动掌握必要的知识和信息。而在疫情防护意识上,通过调查发现女生明显优于男生。更多的女生不仅仅能做到出门佩戴口罩、回家勤洗手,还能注意到经常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开窗通风、减少出门次数等,并且选择了这几项的女生比例均高出男生至少10个百分点,而在基本的佩戴口罩和勤洗手方面,男女能做到的比例相近。这点可能与女生对于新冠肺炎病毒的恐惧感高于男生有关。

  2.2贫困生疫情期间心态状态分析。在进行贫困生疫情期间心态状态分析的时候,我们将测验方向分为了经济、生活和学习三个模块,分别用来了解贫困生在这三方面受到的影响及其程度。2.2.1经济状况。我们分别调查了贫困生和普通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受疫情的影响。高达58.72%的贫困生家庭经济因疫情导致变得更差,而这一项在普通学生家庭中发生的比例为30.1%。这说明,贫困生家庭经济在疫情面前具有更弱的耐挫性,更容易受到负面影响。与此同时,我们分析了贫困生和普通学生在疫情期间主要的经济来源情况,出于家庭经济受疫情影响而变差的原因,有更多的贫困生(33.64%)在疫情好转之后选择了兼职或者全职,比普通同学高出了10个百分点。还有许

  多贫困生主要依靠学校的助学金资助,这一比例高达了45.57%。由此可以看出贫困生同学虽然面临经济上的较大压力,与疫情带来的生命健康威胁,但是他们面对生活和未来还是比较向上和积极的,懂得用自己的双手来为家庭减负,为自己改善经济状况。2.2.2生活情况。首先,我们调查了学生在疫情期间的主要困扰。对于贫困生来说,前三位分别是线上学习困扰(57.8%)、娱乐活动被限制的困扰(40.98%)以及在家无所事事的困扰(40.06%)。这与普通学生所面临的前三位困扰类别相同,但是在排序上有所差别。对于普通同学来说,最大的困扰是娱乐活动被限制的困扰(55.56%)、其次才是线上学习困扰(53.23%)以及在家无所事事的困扰(45.92%)。普通同学在娱乐活动被限制方面的困扰高出贫困生将近15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在平时生活中,贫困生受经济条件制约以及大部分生活在农村的生活环境,娱乐相对没有普通学生丰富。而贫困生面临的最大困扰是线上学习,比普通学生高出4个百分点。这是因为贫困生网络学习的硬件软件可能相对较差。其次,我们根据性别不同,专门分析了男女贫困生在疫情期间主要困扰的分布情况。值得注意到的几个点是,首先有17.24%的女生和父母之间相处不愉快,而男生这一比例仅为9.09%。这是因为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感知负性情绪。2.2.3学习情况。本着停课不停学的要

  求,在疫情较为严重的2020年上半年,多数高校在学生并未返校的情况下,春季教学采用了线上授课模式。这么大规模的在线授课,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面临着一开始的准备仓促、适应困难、软硬件设备不足、缺乏教材等问题。因此,我们调查中着重考察了学生线上学习的阻碍和效率。根据调查,无论是贫困生还是普通同学,线上学习中最大的三个阻碍都是上课自制力差、缺乏学习氛围和学习积极性降低。更进一步的,在自制力差、学习积极性降低方面贫困生(54.13%、47.4%)整体情况略好于普通学生(57.31%、51.97%)。另外,因为有部分同学是通过手机连接网课,因此在流量不足这一选项中可以明显看出贫困生比例(25.99%)还是明显高于普通同学的(18.92%)。综上所述可见贫困生整体较普通学生学习状态偏好些。

  2.3贫困生“开学综合症”情况。学生的“开学综合症”类似于上班族的“星期一综合症”,都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休息和放松之后,直接进入有规律、紧张的学习状态中而出现的。假如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很可能引起烦躁、焦虑等心理反应,在行为上也会出现注意力下降、学习变差、人际不畅等情况。同时,疫情还未彻底消散,回到学校的生活学习依然笼罩在疫情常态化管理之下。为此,我们调查了学生面对秋季开学的心理状态。着重分析了贫困生在

  这一问题上关于不同性别、年级和疫情危险地区上的差别,以此研究开学综合症与哪些因素有关。首先,贫困生中男生经常焦虑的比例高于女生13个点,但是选择偶尔焦虑的比例又低于女生17个点,因而不能看出明显特征。其次,根据年级的不同来看,似乎存在着年级越低越容易焦虑的规律。这是因为,越是低年级,就越是还未适应大学生活。再次,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来说,学业几乎已经全部完成,更少存在或者不存在对学业的担心。最后,分析疫情风险不同地区发现,高风险地区学生焦虑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达到了66.67%,而低风险地区同学经常焦虑的比例仅为11.64%。

  2.4贫困生未来信心调查。2020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国民健康和社会生活、工作就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为此,我们调研了学生对于未来的信心。我们着重分析了学生关于疫情对就业市场影响的看法,发现贫困生和普通同学认为疫情对于就业市场有长期、中期和短期影响上的比例相近。更多人认为疫情对于就业市场的影响是中期的,比例在60%上下。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疫情会造成就业市场短期影响并且可控。5%左右学生认为会有长期影响。从年级来看,面临就业的大四学生态度稍微没低年级那么乐观,选择疫情对于就业市场具有中长期影响的比

  例相对高出1~3个百分点,而选择短期影响的则低于2018、2019级6~7个百分点。

  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贫困生工作开展建议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主观、个人以及群体三个层面,强调不仅仅要治愈心理困难解决心理问题,更要激发人的潜能和美好的品质,以期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基于以上调查研究,我们提出三点工作建议。

  3.1构建正能量训练营。针对贫困生构建正能量训练营,旨在增加贫困生积极的主观体验。疫情是危险,但从某个角度也可以看做锻炼学生的机会。在疫情期间涌现了很多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学校可以组织贫困生向这些榜样学习,加入学校抗疫日常工作中来,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改变以往被助者的身份,成为助人者。同时推动贫困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先进制度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提升内在幸福感。

  3.2完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针对贫困生开展疫情专题讲座、心理沙龙、心理团辅等,帮助贫困生正确看待此次疫情带来的影响,放松他们在疫情期间产生的紧张情绪,缓解开学综合症现象,消除疫情对于他们内心的负面影响。同时,关注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贫困生,做好他们的心理工作,通过沟通交流、日常关注、积极反馈、同伴作用等方

  法,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关怀。针对个别在疫情期间产生心理问题的贫困学生进行必要的及时的干预。由此在个人层面上增进贫困生个体内在的各项能力,如人际技巧、爱、勇气、技巧等。

  3.3家校协同共建良好环境。群体层面提倡给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系统。疫情期间很多贫困生尤其女生与家庭产生了一些矛盾。对于家庭关系比较紧张的心理困难贫困生,学校可以积极与其家长沟通,从中协调,缓和双方关系,引导家长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同时,学校自身需要构建对于贫困生更加支持的育人环境。尤其针对贫困生在疫情期间对于未来就业信心不足的情况,可以开展贫困生就业帮扶工作,通过讲座、一对一帮扶、座谈会、树立典型等方式,增加他们的就业能力,增进他们就业信心。

篇七:疫情常态化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建议

  

  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摘要: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个单位和部门都采取了严格有效的防疫防控措施,针对高校而言,主要是采取延迟开学、网上授课和校园封闭管理的方式。随着疫情的反复和地方疫情防控的常态化,针对高校在校学生进行校园封闭管理期间的心理状态变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思考的课题。为真实有效了解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大量学生访谈,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后,于学期末的封闭管理即将结束时期,就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通过确切掌握高校学生因封闭管理产生的心理变化可以有效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发展,也能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可靠的方向指引。

  关键词:后疫情;高校;心理健康

  引言

  近年来,国家逐渐重视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各高校日益完善心理健康工作,规范心理健康制度,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其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掌握危机学生的动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这对于后续建立心理档案、追踪和重点关注危机学生,以及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且能为心理育人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有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和有效干预,避免学生心理问题进一步恶化,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后疫情时代,学生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创伤,可能会出现焦虑、紧张、抑郁、危机等多种心理问题,因此全面有效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在进入大学独立生活之后需要独自处理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与学习当中的问题,就可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若不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疏导,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愈加严重。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和心理,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高校素质教育不仅包括知识教育,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比较突出的就是有的高校还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路缺乏创新的问题,没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建设当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路缺乏创新,也包括有的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如何破解大学生心理失衡现象,还缺乏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来看,有的高校不注重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化、针对性、拓展性、实效性不强。有的高校没有把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向,理论教育相对较多,实践教育略显不足。例如,在开展心理咨询方面,尽管教师能够从道理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也能够理解,但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反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究其原因就是大学生还没有从实践层面实现认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有的则不注重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特别是在线上教育方面缺乏多元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即时性不强,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学生之间也缺乏互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措施

  (一)关注重点群体的心理健康

  本科生、女生、非独生学生是心理问题易发群体,需引起重视。对此,高校可从学校、学院、班级、宿舍等多个层面出发,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宿舍长形成合力,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关爱。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研究生,更容易出问题,这和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即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心理波动大,缺乏社会阅历和压力应对技巧,情绪易起伏。女生心理状况低于男生,这和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即与男生相比,女生的情绪性和敏感性更高,感压能力更强,抗压能力较低,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因此,高校需加强对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针对女生的主题教育,如开设女性学、女性心理学等课程,举办“女生心理健康教育月”,围绕女生关注的话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非独生学生的心理状况较差,在抑郁、自卑、社交恐惧、依赖、冲动、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方面更容易出问题。非独生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可能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生源地等原因产生自卑感和消极情绪,从而引发心理问题。对此,学校要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关注,定期开展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和抗压能力的训练,并开设勤工助学岗位,切实做好助学贷款、助学申请和贫困补助等工作。

  (二)提升高校网络教育能力与水平

  新媒体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不应该局限在心理教育本身。新媒体时代给高校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来自各个新媒体平台的不良运作方式。减少学生对新媒体平台信息的依赖,减少学生对新媒体平台的关注,也是一种让高校青年心理更加健康的有效手段。达成这一目标需要从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生活引导两方面入手。教学上,高校教师应当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单纯的知识灌输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姿态,使他们在课堂上放下书本拿起手机。教师需要通过更加合理有趣的课堂设计,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生活引导上,学校应该重视高校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引导大家多参与线下的交流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深度自主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习惯延迟满足而非即时满足,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与持有不同观点的社群接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开放包容的心态和稳健平和的良好情绪。

  (三)以心理学研究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克服焦虑

  焦虑是对个体影响最普遍的心理问题,心理学认为焦虑是个体对有挑战性、有威胁性外因的反应。焦虑的产生有广泛的来源,时间冲突、有难度的挑战、打

  破了个体原有的规律,甚至将要面对不熟悉的环境等,都可能使个体产生焦虑。每个人都会经历焦虑,焦虑会引发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不适。心理学研究总结了应对焦虑的方法,包括问题聚焦、情感聚焦、药物治疗、社会帮助以及防御性应对等,无论应用什么方法,克服焦虑的关键在于“控制”,控制局面解决问题,控制情绪发现出路等,主动积极地面对引发焦虑的外因,保持内在的冷静,从而寻求消除焦虑的策略。心理学研究给出了一些消除焦虑的具体建议。1.控制产生焦虑的情绪;2.将“威胁”看作“挑战”,改变“威胁”情形的定义,使产生焦虑的情形从心理上减少威胁性;3.获取社会支持。在家庭、朋友甚至电话热线的帮助下,几乎所有困难都会减轻。对在校学生,鼓励通过寻求教师和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的帮助;4.应用身心放松的技巧。用冥想、体育锻炼、思维转移等技巧来舒缓焦虑;5.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增强个体自身应对焦虑的能力,大学生应坚持锻炼、饮食规律、保持足够的睡眠,避免烟酒及药物成瘾等。如果这些方法都不起作用,请一定告诉自己,没有压力和焦虑的生活是枯燥无趣的,压力焦虑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一次克服焦虑都是一次自我成长。

  (四)加强新生普查,针对新生设计强化入学教育

  入学初的普查配合职业规划、学业引导、心理健康指导,帮助他们制定计划,合理分配注意力资源。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然而,对于刚刚开始尝试掌握自己的时间的高校新生而言,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冲击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作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者,有必要教授学生筛选信息的方法、集中精力在有效信息上的技巧。比如,教给学生区分“观点”和“事实”的技巧,能够增加他们面对新闻和资讯时的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他们被新媒体平台上的意见领袖的观点裹挟,陷入圈层化的弊端当中。高校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注意力集中训练,该训练可以帮他们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认知资源,提高学习效率。这些辅导可以在大学第一学期第一次上课之前开设。对大一新生来说,新的学业阶段的往往意味着全新的学习方式,及时调整他们的关注点、引导他们适应全新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尽量脱离新媒体时代的负面效应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重要工作。

  (五)打造专业教师队伍

  高校应综合剖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明确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打造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首先,高校应加大专业心理教师的聘用力度,提高心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由专业的心理教师带头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问题,科学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与方案,有效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活动。其次,为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各个环节当中,高校应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让其掌握更多的心理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教师、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等教职工与学生的接触更多一些,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可以让教职工在日常教学与管理当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学生进行一些心理辅导,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化。

  结束语

  总之,在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项值得关注的问题。同时,只有研究清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白辉.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心理月刊,2019,14(23):37.

  [2]王家佳.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事态分析及教育途径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06):82-84.

  [3]张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践与反思[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3):181-182.

  [4]杨晓波.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04):280-281.

  [5]孙尧.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浅析[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8(01):85-88.

  [6]杨靖.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改革研究[J].长江丛刊,2018(02):270.

  作者简介:何璐(1985.9-),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高校助教,大学本科毕业,研究方向:心理学。

推荐访问:疫情常态化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建议 常态 疫情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