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教学设计> 正文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总结(全文完整)

神洲文档网 发表于2022-03-31 12:33:43 本文已影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课程教学设计总结(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总结(全文完整)

通过科研课题的研究,促进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以师范课程质量的提高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是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校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欢迎大家参考。

高校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

成果完成人:甘雪春 雷明珍 赵薇 何会仙 方芳 高希文 路洁清 吕丽 赵黎 陈智睿(越南)姚婉茹(泰国)

完成单位:红河学院

一、成果背景

红河学院坐落在中越边境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蒙自,是我国西南部距边境线最近的高校之一。作为一所“国门大学”,学校依托区位优势,确定“立足红河,服务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办学定位,坚持“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应用型”特色发展战略,积极改革实践,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建设需求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提高学校对外开放的能力。

学校2007年开设越南语专业,创新性地采取“1+3”越南语人才培养方式,并将其逐步推广到整个澜湄合作国家语种专业群。在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经过对培养方案、教学条件和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形成澜湄合作区域国家语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成果,2012、2013年,红河学院先后成为云南省小语种人才培养示范点、云南省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2017年6月,《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国门大学”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荣获第八届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成果与实践

本成果结合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教育对外开放、沿边高校特色发展的需要,针对澜湄合作国家语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方式、质量保障等主要教学问题,以促进澜湄合作国家语种人才全面发展、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方式改革为重点,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为抓手,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内涵,以“区域性国际化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两层定位为方向和基础,实施文化体验、实践实训和行业实习组成的“三通”培养方式,构建了有效的“三通”、“一体”、“两契合”的澜湄合作国家语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两层定位,解决人才培养目标方向和澜湄合作国家语种人才培养平台的问题

1.发挥区位优势,确定发展目标,建设了全面覆盖澜湄合作国家语种的专业群,构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确立具有国际视野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利用良好的国际合作基础,2007年起逐步开设越南语、泰语、缅甸语、柬埔寨语和老挝语本科专业,形成完整的澜湄国家语种专业群,构建区域性非通用语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2.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确立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体现语言知识、技能学习与文化和行业知识并重作为澜湄合作国家语种人才培养方案目标,除语言知识和技能传授培养外,开设文化技能和行业知识及技能类课程,培养能发挥语言优势,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通晓语言、文化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三通”培养,建立了澜湄合作国家语种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1.实施“1+3”专业入门体验式学习促进民心相通

采用“1+3”培养方式,通过专业入门时目的语国家文化体验、全外语环境的体验式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语言学习主动性。学生入学后即派往目的语国家进行1年的语言学习和文化体验,置身体验式外语学习环境,在合作高校和红河学院外派、外聘教师的辅助下,学习纯正的语音和体验真实的目的语国家文化,实现语言学习与文化认同相长,心相通,语相识,创新了澜湄合作国家语种人才培养方式。

2.课程内学外练、科研反哺教学,实践实训促进学用沟通

回国返校学习强化课程实践。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学分占专业课程总学分的45%以上,专业实践学时平均占专业课程总学时的58%,集中培养训练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科研反哺教学,指导学生独立开展科研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训,实现了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的紧密结合。以澜湄合作国家语种人才培养为核心,形成面向澜湄合作国家的研究创新团队,实现研究成果进课堂、进教材、带学生团队,区域国际科研和国际合作有效反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柬埔寨语类的两项项目,是国家级同批次项目中仅有的非通用语语言类项目。

3.行业领域专业实习促进校企联通

通过行业领域实习促进学生行业知识技能学习和实践,提升学生语言知识技能水平。与澜湄合作国家经贸、旅游、教育、建筑等部门和领域建立实习基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习实践行业知识技能和提高语言技能应用能力。

(三)三级两端管理,形成澜湄合作国家语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学校、学院、系三级制度保障,建立完善的澜湄合作国家语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了从学校总体指导监控、学院局部管理组织、系具体监管实施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在学分制下,制定实施与澜湄合作国家语种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相匹配的《红河学院学生参与国际学习项目教学管理办法》、《红河学院国际学院东南亚语专业国外教学管理规定》等质量保障制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师资由在编、特聘和外教组成,国外由合作学校教师、及红河学院外派、外聘负责语音、语法辅导和文化体验实践组织的教师共同构成的师资队伍。

加强实践实训条件建设,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建立国内外实习基地、校内IPTV语言实训平台、利用国际学生群体,实现了国外学习体验、专业行业领域实习、校内课程实践和专项训练等多环节专业实践实训。

通过师资、教学条件、制度建设,形成了整体指导和局部管理结合、校内管理与国外管理为一体的人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国内国外、课内课外两端质量监控,确保澜湄合作国家语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国内教学质量监控涵盖课程课堂、实践实训,国外学习管理从课程计划要求到学生管理辅导;课堂教学要求明确,课外实践、专项训练和实习全程管理,确保澜湄合作国家语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三、成果创新和亮点

(一)创新性实施非通用语种专业“1+3”人才培养方式

发挥区位优势,创新性实施澜湄国家语种“1+3”人才培养方式,为沿边高校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和沿边发展中国家外语人才培养方式提供新的思路。

(二)改革形成学生中心、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三通”培养方式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实践为导向”的澜湄合作国家语种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语言知识技能学习和文化、行业知识并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了澜湄合作国家既能充分发挥外语语言优势,同时具备国际视野,能讲好中国故事,具备外语交流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晓国际惯例的应用型人才。创新性实施“三通”培养方式,境外体验式语言文化学习促进学生心通目标国语言文化,课程实践沟通学用结合,企业实习建立语言与行业应用的沟通桥梁。

(三)构建了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合力助推人才培养的澜湄国家语种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形成“国门大学”办学特色

围绕澜湄合作国家语种人才培养,形成面向澜湄合作国家的研究创新团队,面向澜湄合作国家的语言、文化和国际问题研究成果进语言文化课程、教材,教师引导、指导学生独立开展项目研究工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形成了以澜湄合作国家语种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汉语国际推广、孔子学院建设”为抓手,以澜湄合作国家国际学生教育、境外办学、国别研究、国际联合科研”为助力,以“双边多边文化交流”为纽带的“国门大学”办学特色。

(四)为边疆地方高校突破同质化发展,准确定位自己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范式

科学合理规划学校发展定位,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红河学院深入研究区域国际合作发展人才需求,充分发挥毗邻越南的有利条件,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湄公河流域国家语种专业建设,逐步实现面向东南亚、以服务澜湄合作建设人才需求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区域性国际化的“国门大学”教育发展特色定位。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学生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

为区域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成的澜湄国家语种人才。十年来,培养1000多名澜湄国家语种专业人才,51人次学生参加了全国、全省专业竞赛,取得一等奖5次、二等奖15次、三等奖多次的成绩。学生综合素质高,多次服务地方区域国际交流活动,就业综合竞争能力强,平均就业率达97%以上,最高境外就业率达56.3%,毕业生到泰国驻华大使馆、泰国国家旅游局、国家安全局、边防武警、澜湄国家中资企业等领域就业。

(二)科研成果有效反哺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

围绕澜湄国家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项、省部级13项、国际合作科研10项,获省部级哲社科学成果奖3项,21份咨询报告被政府采纳。教师将研究成果融入课程、指导学生独立主持双创和科研训练项目36项,其中国家级、省级项目各2项。

(三)促进了“专业+语言”的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改革

促进了学校“专业+语言”人才培养改革,实施等同于大学英语的非通用语公共外语课程修读方式,在汉语国际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政治专业开设澜湄合作国家语种专业课程,设置澜湄合作国家语种辅修专业,促进了学校应用型区域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

(四)创建多个境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

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扎实推进与澜湄国家的教育合作,学校创造性地提出“国门大学”理念,“国门大学”建设成为沿边高校特色发展的新理念,相关探索实践和成绩受到原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批示鼓励。

经中越双方教育部批准设立红河学院—越南太原大学办学点;与越南共建“红河流域社会发展国际论坛”、“红河流域大学校长论坛”,积极参与中越(河口)边境经贸交易会,搭建了较高水平的中越学术交流合作平台。

围绕澜湄国家教育合作,建设成为云南省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华文教育基地;依托国家级红河综合保税区、中国河口-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蒙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共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推动教育国际辐射作用。

在澜湄国家语种人才培养经验基础上,设立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成为云南省第一所建有孔子学院的非省会城市高校。

(五)立足区位优势,为服务“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澜湄合作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

学校依托红河区位优势,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动力,以与澜湄国家语种人才培养和合作为基础,招收澜湄国家本科生,与云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留学生。近5年招收了1039名澜湄国家学生,学历留学生数量在云南省高校中居于前列。

(六)以澜湄合作国家语种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国门大学”特色发展途径具有示范性

以澜湄合作国家语种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国门大学”理念引起广泛社会关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关于红河学院的报道:《沿边地区高校建设引入“国门大学”新理念》。央视网播出专题片《弘扬大学精神 建设国门大学——红河学院以国门大学新理念打造沿边地区高等教育新高地》。2016年3月,“国门大学”建设作为全国政协提案向国家教育部正式提出。同年4月,红河学院承办了“新时期云南省深化教育对外开放座谈会”,7月,中国教育报刊发《“国门大学”:立足区域 讲好中国故事——边疆高校红河学院摆脱同质化发展的探索实践》,新华社、云南日报等各级媒体纷纷对红河学院国门大学建设进行报道,“国门大学”逐步成为沿边高校特色办学的新理念。

“希望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是我国与澜湄合作国家共同发起的新型次区域合作平台,旨在深化六国睦邻友好合作,促进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将澜湄合作打造成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金字招牌”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云南作为澜湄合作的前沿,随着澜湄合作的深化发展,对具有国际视野的澜湄合作国家语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红河学院澜湄合作国家语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从 “一带一路”倡议和澜湄合作的推进,始终契合了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深化澜湄合作机制建设的背景下,作为一所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红河学院坚守自己的使命,积极发挥自身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周边外交,用实际行动构建起了体系完备、特色鲜明的澜湄合作国家语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养更多优秀的澜湄国家语种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高校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请大家多多关注“范文网”。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高校 课程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总结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总结 大学课程设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