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党课下载> 正文

十四五规划新征程开好局党课讲稿7篇

神洲文档网 发表于2023-04-30 12:35:02 本文已影响

篇一:十四五规划新征程开好局党课讲稿

  

  PECIALREPORT特别报道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凝聚强大的数智力量◎◎网信军民融合编辑部◎◎孙璞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3月12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共19篇65章,在第5篇对“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进行了专篇部署,体现了未来时期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角色将愈发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中国建设,把数字技术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战略来谋划推动。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进和探索实践,我国在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生态等领域取得长足进步,数字经济优势不断凸显,数字政府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数字生态日渐良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正驱动引领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光纤接入用户总数已达4.54亿户,4G用户总数已达12.89亿户,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网络,5G基站超71.8万个,5G终端连接数突破2亿,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不断扩大的数字基础设施和互联网普及率,为我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数字产业化深入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运用好‘互联网+’,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舒心的服务和产品”“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支持社会办医,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发展”“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近年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产业化不断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了3.42亿,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到了1.69万亿元,我国网上零售额突破10万亿元,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拓宽了医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新局近年来,相较于人口红利,我国数字红利体现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正逐年攀升,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16年的22.6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6%,对GDP贡献率达67.7%。数字经济作为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得到了政府工作报告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一)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加大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力度,丰富应用场景”“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体系”“健全城乡流通体系,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扩大县乡消费”。作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我国数字基础设施近年来不断完善。2021年2月3日发布的第47次《中8MARCH2021CIVIL-MILITARYINTEGRATIONONCYBERSPACE网信军民融合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疗、办公场景,为更多群众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高度关注老年人使用智能工具的问题,提出“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残疾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他们日常生活造成障碍”,为推动所有人适应数字时代、享受数字红利创造了有力保障。(三)产业数字化发展提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加速各行业数字化改造进程,助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逐步应用,农业数字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也不断加快。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0年6月,我国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1.5%,具备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70个,连接工业设备数量达4000万台(套),并培育形成了云仿真设计、设备预测性维护、产品质量追溯等新模式新业态。‘跨省通办’”“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这是“数字政府”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折射出政府数字化转型在未来将加速推进。当前,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已由地方探索提升至国家顶层设计层面,数字政府正成为推进一体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治理智慧化水平的有力抓手,未来必将成为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力量。(一)顶层规划陆续出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指出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要求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来提升政府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纲要》对数字政府建设进行了专章部二、数字政府建设势头强劲,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推动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企业和群众经常办理的事项,今年要基本实现2021年03月SPECIALREPORT特别报道署,并将数字政府与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并列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三大主攻方向。此外,各地也纷纷发布数字政府建设规划并启动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截至2020年底,已有数10个省份发布了数字政府规划建设方案,为数字政府在全国的全面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创新典型不断涌现全国各地区各部门积极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数字政府建设新模式,在方便群众企业办事创业的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的“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就近办理”。广东继“粤省事”小程序后推出“粤商通”移动政务服务平台,构建整体推进、政企合作、管运分离的“数字政府”,取得了显著成效。浙江基于“浙政钉”“浙里办”等应用实现“一次不用跑”服务,数字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此外,全国31个省级政府均结合自身特色,纷纷建设了移动端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了办事服务的“网上办”“掌上办”。(三)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当前,中央和地方的数字政府建设进程如火如荼,尤其是疫情发生后,数字政府建设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8.43亿,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参考文献:台实名用户总量达8.09亿,其中国家平台注册的个人用户达1.88亿。疫情发生以来,各级政府依托信息技术开发的通信大数据行程卡、防疫健康码等产品,及时掌握居民健康状况和轨迹信息,实现了对居民的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为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提供了有力支撑。次开展“剑网”“清朗”等在内的网络治理行动,严厉打击了网络空间的不正之风,使网络空间的主旋律更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二)数字规则体系逐步完善近年来,得益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我国广阔市场和优惠政策的培育滋养,我国成长了一批互联网巨头企业。这些企业依据自身垄断地位,通过低价倾销、大数据杀熟等手段,打击竞争者,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了遏制资本无序扩张、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约束平台企业依法规范发展,国家相关主管部门通过约谈、行政处罚等方式加强反垄断监管,并发布了《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等法律规章,为我国数字规则体系的逐步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网络安全态势持续向好近年来,我国发布了《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等多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初步建成了网络安全制度体系,为我国网络安全各项工作走进法治化轨道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此外,我国还通过提升群众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管理、锤炼防护技能等手段,持续提升我国网络安全防护水平。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我国61.7%的网民未遭遇过网络安全问题,较2016年提升32.2个百分点。可以预见,随着网络安全防线越织越密、越筑越牢,我国网络安全态势必将愈加良好。三、网络治理逐步完善,为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提供有力保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管理”“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健全数字规则”“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近年来,我国着眼于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在互联网内容管理、数字规则完善、网络安全防护等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效。(一)互联网内容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强近年来,有关部门按照“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的要求,密切配合、协同发力、综合治理。《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行政执法程序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一批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相继出台,为依法管网、办网、用网提供了基本依据。此外,国家网信领域相关主管部门还多[1]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2]数字时代治理现代化研究报告——数字政府的实践与创新(2021年)[R].北京: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2021.[3]王益民.“十四五”时期数字政府建设新趋向[N].学习时报,2020-12-21.10MARCH2021

篇二:十四五规划新征程开好局党课讲稿篇三:十四五规划新征程开好局党课讲稿

  

  专题党课讲稿——“新时代新时期新征程”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

  一

  无规矩不成方圆,不立标尺不为合格党员

  (一)标尺就是衡量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

  同志们可能对“标尺”这一概念较为含糊

  不得要领。那么,换句话来说,标尺就是约束党员行为举止的规范和要求,比如党章党规。我之所以强调要立标尺,就是因为大家近期以来对党章党规的熟悉弱化了。相应地,党员身份意识

  党性意识

  规矩意识也呈现偏离轨道的倾向与趋势。尤其是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当中,我们身边的很多‘共产党员’把党章党规抛在了脑后,进而抛弃了优良革命传统

  丢掉了党员根本宗旨

  忘记了共产党组织规矩,自断了拼搏‘奋斗’‘精神’命脉。对此,××××××记记曾说过,每名合格的党员都要树立强烈的标尺导向,建立正面的要求

  正向的标准

  正确的引导,进行自我唤醒党章党规意识,重拾光荣‘精神’传统,从最基本的党员义务和‘责任’抓起,从最简单的党员日常行为规范抓起,让标尺意识和思想融入每个合格党员的血液中

  骨髓里,并植根于灵魂的深处。

  (二)立标尺就要实现深化党建规律性熟悉的新飞跃

  ××××××记记指出,进入新时期党要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伟大工程。那么,我们既要体现标尺的客观性

  公正性

  公认性,又要增强标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就此,面对党章党规不会

  也不可能对党员‘责任’义务作出具体描述和形象阐述的不足之处,我们需要结合不同领域

  行业,结合党员队伍的不同身份,对标准进行再细化

  具再体化,从而让标尺在党员心中生根开花,成为外化于形

  内

  化于心的强盛力量,并成为广大党员终身自觉追求的目标。可以说,‘新时代’赋予标尺以新的内涵。我们在座的每一名合格党员都应该坚固树立新时期政治的‘奉献’的实干的有为的创新的律己的时代标尺,努力做到思想率先

  先人后己

  一马当先

  先拔头筹

  敢为人先

  身先士卒“六个先”党员。而这也即是合格党员对党章党规的先知先觉先行。

  二

  无纪律不可守正,不划底线不论公道是非

  (一)底线是合格党员做人做事的保证

  ××××××记记要求,作为一名党员,要从正面划出党员的基本线

  达标线

  合格线,从反面划出分界线

  警戒线

  高压线,要清晰把握‘共产党员’做人做事的底线内涵。那么,我们在座的每个同志就要深刻理解党员做人做事的底线含义及寓意。就此,我们应该首先突破底线的概念误读区。底线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廉洁奉公的意思,更不是说只要做到不该拿的不拿

  不该去的地方不去,就等于守住了底线。我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种极为片面的熟悉,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和解读。实际上,××××××记记的本意指的是,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底线就是一个多维的系统的立体的整体的概念,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除了一些涉及到大是大非的事情之外,我们可能在一些日常琐事中不知不觉间触碰底线,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说得具体些,底线的内涵包括方方面面,主要涵盖了法律底线

  纪律底线

  政策底线

  道德底线这四个领域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我们每名

  党员都要谨记不要触犯各个领域

  方面的标准,这样才干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坚守规矩

  坚持规范

  坚定规则。

  (二)划底线就要汲取反面突破纪律规范案例的教训

  划底线就是要守规守矩,可以通过认清突破底线的严重后果,来加深底线界限的理解,更好地促进底线意识的强化及巩固。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党中央频频重拳出击,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掀起了一场“上无禁区

  下无死角

  外无空白”的反腐风暴浪潮。一批“老虎”和一群“苍蝇”被查办严惩,接连躺在了党章党规织的纪律密网之下。对此,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志

  每一名党员,都要对标对表

  对照对照,旗帜鲜亮地从反面突破底线的案例中汲取教训,深入检视自身问题,用违纪违规党员同志作为照面镜子,进行自我警示教育,剖析问题和不足,不断强化底线意识。当然,我们除了要把底线划得更准确

  更清晰

  更醒目之外,还要尽可能地把底线划得更具象

  更直观

  更深刻,进而增强底线的冲击力

  震慑力

  警示力。

  三

  无追求不施作为,不树形象不做先锋模范

  (一)形象是作为合格党员的一张名片

  党员虽然不必要追求众人口中的“高大上”,但需要在日常生活中

  工作中注重自身形象。说得直白一些,合格党员的形象就是优秀党员时时刻刻都佩戴在身的党徽标识,它标注着一名党员说话

  做事的正确打开方式和识别标记。我们也都知道,一个人形象的好坏难以量化。可是,一个党员或者干部是不是具有良好的形象品质,他的日常品行

  情操和行为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我们读书阅报都会见到这样的画

  面:某地群众举报某领导干部作秀

  某党员同志“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等。实话说,这些都是不注重党员形象所导致的有损我们党整体形象的恶劣事件。××××××记记曾经提到过,党员的形象问题需要严格日常教育和管理,党组织应该使党员“寻常时候看得出来

  要害时刻站得出来

  危急关头豁得出来”。那么,评价一个党员同志的形象质量优劣与否,便有了可资参考的指导思想。即是说,一方面看平时表现,另一方面看重要场合。假如一名合格党员不珍惜自己的形象,不仅对自身造成消极影响,也会对党带来一定的伤害。所以,在座的每一位同志都需时刻擦干净自己的名片,让它在递交到别人手上之时保持靓丽

  闪耀

  光洁。

  (二)树形象就要保持‘信仰’理想的高度

  ××××××记记在一次调研考察中谈到,党员同志的形象高度,取决于他对我们党所持有的‘信仰’高度以及理想高度。无疑,爱党信党兴党正是这番意味深长话语的真谛所在。要做到这个‘信仰’理想的高度,实则不易。我个人认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首先应该‘热爱’学习党的历史,极度珍惜党的荣誉,时刻随地维护党的形象,并始终对党始终充满感情。其次,我们还要无限信任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当国家遇到逆境的时候,同志们绝不可怀疑党的领导。同时,我们应该对党无限信赖,永不动摇对党的立场信念。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对党报以无限的信服,在一生当中都不可改变初衷。另外,我们要学会从党的角度思量难题。每位同志都需自愿投身党的事业,献出一己之力,维护党的利益,心甘情愿地付出。而且,还要始终做到忠诚党的事业,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和使命,永恒和党想一起

  永恒跟党一条心

  永恒坚定跟党走。还有,在座的每位同志也应增强国家意识,做到心系民族命运

  心系国家长远长久发展,坚持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崇高地位。

  各位同志,不管你们尚在年轻阶段,还是已然中年有成,都应该拿出向党中央看齐的实际行动,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责任’担当

  胆魄勇气

  卓越才干,来争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

  同志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惟独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才干尾随党的步伐,引领人民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辟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新水准,打造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指导的新高度。我们每位党员都要看到,立标尺

  划底线

  树形象完全符合我们国家的党情

  国情和时代发展需要,这也是中国当代最现实

  最接地

  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思维意识。身处新时期‘新时代’新征程,期望同志们在人民群众新的期盼下

  在新的雄伟愿景下

  在新的伟大布局下,杜绝不作为

  不会为

  不敢为

  不想为,甚至假作为的想法,用合格党员的要求武装自身头脑

  用合格党员的标准约束自身行为

  用合格党员的理念提振自身精气神儿,把争做合格党员的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坚定信心

  勇往直前,向党中央看齐

  向‘新时代’中国伟大目标看齐。

  好的,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

篇四:十四五规划新征程开好局党课讲稿

  

  2021年“十四五”规划专题党课:适应新形势把握新情况推动新发展

  2021年“十四五”规划专题党课:适应新形势

  把握新情况

  推动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按计划进行的”,其后在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制定并通过了1928—1932年国民经济计划,标志着五年计划的诞生。按照这个发展模式,从1927年到1937年苏联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斯大林逝世后,政敌英国首相丘吉尔非常感慨地评价说:“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斯大林是令对手不得不佩服的人。足见其杰出和伟大。《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明确了二战后的体制机制。斯大林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集大成者,其标志是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建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苏联,并以此为基础打败了法西斯德国,这就是斯大林的两大历史功绩,永远抹灭不了。由此可以充分肯定斯大林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在此我们对其不作全面的功过评价。此后,中国、越南、古巴、朝鲜(七年计划)等国家纷纷效仿,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标志之一。韩国、印度、马来西亚等非社会主义国家,也曾经或正在用五年计划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但对于处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制定五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并加以落实几乎不可能。《福布斯》有一篇文章曾写道:“我们目前的体制不能实施类似五年规划的方案,因为我们无法让政客承担责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恩格尔曾说:“在中国为下一代制定五年规划之时,美国人只在为下一届选举规划”。虽然任何政党在竞争选

  举中,都会提出所谓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但选民很清楚,一旦选不上,这些规划都是空的,即使选上,四年后如果该政党下台了,这个规划也就可能终止了,或根本都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这个长远的规划将被新的政见和规划替代。这是西方制度的一个重大弊端。

  相反的,社会主义国家却有制定规划并落实的制度优势。我们正在为之奋斗的“两个百年”目标,是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制定的长期规划。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我国共制定了13个国民经济规划(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与“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所谓“两步走”,第一步是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是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毛泽东则指出:“至于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第二阶段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温饱、小康、现代化。第三个阶段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安排。这三个阶段,目标接续、从未间断。从三个阶段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民经济从增长到发展、从计划到市场、从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的变迁。五年规划作为探寻中国经济发展规律、总结经济发展教训的重要工具,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成长、停滞、壮大。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五代中央领导人领航掌舵,紧紧围绕国民经济规划明确的任务,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实践和实现规划目标。

  从1953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国民经济规划(计划),对我国创造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每个五年计划的主题为: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二五计划(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三五计划(1966—1970):三线建设、备战备荒。四五计划(1971—1975):严重失控、调整战略。五五计划(1976—1980):新跃进、大转折。六五计划(1981—

  1985):走向改革开放。七五计划(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八五计划(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九五计划(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十五计划(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十一五规划(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十二五规划(2011—2015)科学发展、转变方式。十三五规划(2016—2020)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从“一五”到“十三五”规划,每个“五年规划”都有鲜明的主题、清晰的思路、丰富的内容,涵盖方方面面,承载上上下下,对应大大小小,兼顾左左右右。

  近七十年的发展,以“五年规划”这种发展模式作出了巨大的成就。这期间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五年规划”发展模式就是重要内容之一。毛泽东深刻反思苏联僵化模式,邓小平勇敢抛弃苏联僵化模式,习近平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成就了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中国“五年规划”的发展模式实践探索具有“五个鲜明特征”和“五个有利于”。“五个鲜明特征”即:一是计划性,特征是按比例发展;二是长期性,特征是按宏观目标发展;三是连续性,特征是一张蓝图发展;四是人民性,特征是按需求发展;五是项目性,特征是编制具体的项目促进发展。“五个有利于”即:一是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保证国家战略实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二是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重大中长期战略实施;三是有利于有步骤地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解决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四是有利于更好的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有利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市场预期,动员全党和全社会为中长期规划实现而奋斗。国民经济规划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宏观与微观、远期与近期、上级与下级、政党与民众、项目与目标、内部与外部、国家与个人等等都是“五年规划”发展要处理好、协调好、统一好、结合好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具体的问题,更多则是宏观问题,要有理性的分析,才能明方向、知大局、走远方。普遍性与特殊性怎么结合?内因和外因怎么结合?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怎么解决?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怎么解决?都要体现其间。特别是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好、解决好一直贯穿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都是明证,全球流行新冠肺炎疫情也是明证。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处于“两个百年”交汇点、处于“两个大局”之下的特殊背景,决定了“十四五”规划关乎国家发展的走向、关乎社会的长期稳定、关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全会指出:“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对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央的基调已经明确,XX深入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关键在于三句话,即:适应新形势,认识新市情,推进新发展,这就是我们这次中心组学习的主题。

  一、适应新形势

  1962年,毛泽东曾预言:“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50多年过去后,历史与实践证明,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沧桑巨变。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高度重视对发展环境的分析判断,再作出相应的决策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大经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必须从长期大势认识当前形势,这是分析形势的基本方法”。什么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怎么来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关乎我们对形势的判断。对于这一宏大概念,学术界从“变局”的起点、时间跨度、内涵及实质等多方面进行了解读。虽然学者们阐释的路径不尽相同,但普遍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机遇。清末,李鸿章无论提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还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指的都是中国国运由盛而衰的转变。如果把李鸿章所说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视为一场危机和挑战的话,那么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则更多是一种机遇。因此,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同时指出,这个发展变化就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理性研判、理性预期、理性决策,就是要站在XX的土地上看XX、看中国、看世界,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找准定位、科学谋划、创造机遇,融入新发展的时代潮流。

  (一)准确理解把握新发展阶段,切实找准XX发展新定位。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对于“新发展阶段”,我们认为,这是基于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基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效、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深刻变化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要素禀赋条件等将面临深刻变化,大挑战、新挑战中也孕育着大机遇、新机遇。新形势具体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大变局的重要推动力量。二是从国际形势来说,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尤其是“东升西降”是大变局发展的主要方向。三是从历史事件来说,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是加剧大变局演进的催化剂。四是从发展的特征来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是大变局的基本特征。综合国内外环境变化,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比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我国实现创新发展、“弯道超车”提供了机遇,但也存在现有差距继续拉大的风险。可以预见,如果美国同盟对中国实施技术禁运,中国的技术虽然也会发展,但发展速度会大幅减慢,且很可能将与美国同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当然,如果只是技术封锁,中国可以在现有技术水平上前进,维持国内技术与生活水平基本没有问题,因为技术是本身可以不断重复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比技术禁运更严重的,我们要预见到的是能源和资源的禁运与封锁。美国同盟如果对中国进行技术、能源和资源禁运与封锁,也就是切断中国经济生命线,但中国很难反制美国,一是美国经济生命线离中国太远,二是中国的军力及其投放范围无法危及美国的经济生命线,三是美国的技术、能源、资源自足性远高于中国。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为我国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推力,但也存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加紧遏制的风险挑战。八国联军的历史证明,西方历来不想出现一个强大的东方中国。抗美援朝是联合国军打朝鲜,危及中国的主权和安全。“**”之后西方七国制裁中国也证明历史再重演,这次新冠肺炎如果不是中国强大了,西方列强的嘴脸早就不是如此。全球治理体系调整为我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条件,但也存在世界陷入新旧治理体系碰撞对抗的风险。“西方之治”和“中国之治”是表象看问题,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替代现在形成的西方治理模式,有待于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更有待于我们文化建设的成功,用“东方治理”代替“西方治理”任重道远,绝非易事。新冠肺炎疫情增强了世界对我国制度、文化和治理的认同,但也存在抹黑“甩锅”我国的风险。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对我们国内发展稳定的一次历史性考验,更是我们应对国际斗争的一次严峻考验。国际斗争没有我们想象那么简单、那么容易、那么轻松,需要智慧、需要勇气、需要韧性。我们要在国际斗争中赢得主动权,还有很长很难的路要走。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给我国实现新发展创造了新动力,但也存

  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衍生的系列风险。中国之大、中国之宽、中国之长,全世界绝无仅有,要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难度之大、困难之多、矛盾之尖锐全世界没有,不会是轻易可以解决,不会是轻松可以解决,不会是轻快可以解决。高质量发展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但也存在转型不畅、经济失速的风险。这实际已经出现。转型难、发展慢将是我们下步最大的风险之一。凡此等等,都需要我们在“十四五”时期辩证认识和科学把握。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看到今天的XX即将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工业化蓄积起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动能,社会需求从数量型迈向质量型,边疆性、前沿性带来的开放优势愈加明显……,我们面临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XX、亲临XX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国家以更大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带来的政策性机遇,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带来的开放机遇,东部和南部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时”与“势”依然在我们这一边。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特点,不仅要善于顺势而为、把优势转化为动力,更要立足XX市情新内涵,找准发展新定位,围绕建设“XX辐射中心”“XX工业重镇”“XX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XX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XX新格局。

  (二)准确理解把握新发展理念,积极谋划XX发展新蓝图。

  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决定着发展质量。新发展理念则是对“依靠什么发展”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作出的明确回答。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强调发展的自主性;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强调发展的整体性;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强调发展的共生性;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强调发展的参与性;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强调发展的本质性。五大理念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全会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

  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布阵已定三分局”。由于经济变量实质上是一种矢量,它是各种要素按一定法则合成而产生社会的综合效益,这就决定了在谋划战略时必须考虑到各种发展要素的有效配置,进行系统性的规划。从XX来看,“十三五”时期,我们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坚持处理好稳和进、立和破、虚和实、标和本、近和远的关系,大力实施“四化”发展战略,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立足XX“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市情实际,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XX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在要求、绿色为核心优势、开放为最大机遇、共享为根本目的,运用战略思维、系统观念、科学方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好“十三五”与“十四五”发展衔接;处理好对外开放与对接内需的关系,充分运用好边疆开放和内需拉动两个优势;处理好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制定登高望远、务实管用的高质量发展规划,形成相互协调联动的目标群、决策群、措施群。

  (三)准确理解把握新发展格局,研究制定XX发展新举措。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新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特别强调:“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的战略决策。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禀赋的变化,国际大循环动能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战略抉择,是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更加明显。从

  XX来看,我们既有“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资源优势,又有城市生态化、工业聚集化、农业规模化、旅游品牌化的发展优势。面向“十四五”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认为XX的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初步建成XX辐射中心、XX工业重镇、XX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XX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的现代化新格局。立足XX实际,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透过“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看到市情的新内涵、新优势、新机遇,从XX的历史进程中探寻发展逻辑,从大局大势中探究发展趋势,抢抓机遇、积极谋划、主动作为,以有效举措推动各项工作。

  二、把握新情况

  毛泽东同志把调查研究、通晓国情作为改造中国的起点,他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始终从战略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是他的一贯思想,也是他考虑和谋划事业的一大特点,而他的战略基点和特色,就在于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看到苏联由于忽视农业、轻工业,导致各产业发展不平衡而产生严重失衡问题,毛泽东提出“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的主张。从而扭转了因重工业投入过大造成的经济不平衡问题。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主张的正确性。正是由于他对国情、对形势的详细了解、深刻分析、准确把握,才能够做出充分的论证、论断。我们党的一系列主张,也正是基于国情制定发展战略并付之于行动,才取得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成就。历史和实践表明:重大战略决策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重大战略决策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而战略决策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对实际情况的认识和把握。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来说,我们对市情了解得越多,决策失误就越少;对发展规律把握得越好,造成失误或挫折的几率和风险就越小。这就要求我们在把方向、定决策、做规划当中,一定要坚持从市情中把握发展规律,认识资源配置的逻辑。长期以来,XX的干部群众习惯把“边疆、山区、民族”的市情,作为制约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观上产生小农意识过浓、工业意识过淡、金融意识过简的思想认识问题。如果思想不解放,停留于

  过去的认识中,新理念从哪里来?新动能从哪里来?新发展从哪里来?所以,在这次市情新内涵大讨论活动中,XX上下进行了一次政治理论的大学习、深入实际的大调研、市情新内涵的大讨论。在深入学习、深度调研、深化认识、深层研讨中,大家不断廓清思想迷雾、思维迷雾、观念迷雾、认识迷雾。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认真撰写理论文章、调研文章、体会文章900多篇,围绕“XX市情怎么看、‘十四五’发展怎么办、高质量跨越发展怎么干”,提出真知灼见,积极建言献策。市情新内涵怎么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的有一条,就是在新的形势背景下,既不能盲人摸象,更不能刻舟求剑。“边疆性、民族性、山区性、美丽性”既是XX省情的准确概括,也是XX市情的准确概括。这一准确的省情、市情概括内在贯通着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也内在地包含着可持续发展,是全面认识省情、市情的必修课,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认识XX市情,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摒弃长期以来的“以农为本论”“地理决定论”“条件制约论”,看到XX“边疆性、山区性、民族性、美丽性”中所蕴含的前沿开放优势、人文环境优势、振兴潜力优势、核心竞争优势。

  (一)XX的边疆性有突出的前沿开放优势。

  地理特征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术界,长期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潮——地理决定论和地理虚无主义。前者把位置、空间和界限作为支配自然地理对人类分布与迁移的三组地理因素,而后者则完全否定自然地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封建社会的解体与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并非自然的恩赐”。毫无疑问,“主宰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是其固有的内在规律;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而不能上升为主导的或决定性的因素”。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虽然地理环境有不可移动性,但其优势是可以转化的、可以塑造的。试想,如果没有经济特区政策,深圳即使不是那个小渔村,但会发展那么快吗?再比如,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政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这些都不同程度塑造着经济地理。当然,国家之所以

  从战略层面优先考虑对这些区域的战略支持,关键因素也是出于地理因素方面的考量,但真正改变其经济地理的是国家的战略选择。同样,XX也因国家战略布局的调整,面临经济地理优势塑造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这正是由边疆性这一市情带来的新优势。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XX时指出:“随着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XX将从边缘地区和末稍变为开放前沿和辐射中心,发展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这次考察XX又再次指出:“XX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周边互联互通不断深入,全方位开放格局加快构建,XX区位优势不断释放,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优势正在逐步增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是充满生机、活力迸发、蒸蒸日上的开放高地”。XX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大通道、桥头堡中处于前沿位置。与XX其他州市对比,XX既有边疆前沿优势,又有跨境贸易基础、双向通道条件、产业发展实力。中央对XX的开放政策,不仅是全省的重大机遇,更是XX的重大机遇。可以说,省委、省政府对XX提出建设“XX辐射中心”“XX工业重镇”的发展定位,是对XX开放性、示范性的优势认同和深切厚望。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看XX,必须认识到今天的XX已经不再是边缘地区和开放末稍,而是开放前沿;今天的边疆,也不再是偏远、封闭、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开放前沿和发展热土。“十四五”时期,XX上下要以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开放思维、前沿理念,坚定不移推进XX辐射中心建设,把XX建设成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新支点、支撑XX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助推XX一体化发展的新典范。

  (二)XX的民族性有独特的人文环境优势。

  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国家的发展稳定始终是一个重要课题。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时,特别指出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做出过贡献,强调:“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对于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他指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树

  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因素,而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怎样帮助,从根本上就要平衡产业布局。平衡,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民族问题,是政治制度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考察XX重要讲话中殷切嘱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传承好民族团结精神,巩固好、发展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格局。”从XX来看,尽管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仅占总人口的11%,但却是XX厚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怎样认识XX的民族性?我认为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和文化特点。一方面,人是环境的产物,地理环境对人文精神具有间接的影响和潜在的塑造作用。比如,沿海的开放精神、江浙的“四千”精神等等,无不是地理环境潜移默化而成的文化性格。外界普遍认为XX人野心小、“家乡宝”,缺乏富于机变的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这种判断也是基于山高路阻、信息封闭的地域标签。XX作为XX的一个板块,有着自身独特的人文精神。明代的大规模“移民屯垦”,使XX成为中原地区的一块“飞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浸淫、移民屯垦的激荡、XX抗战的洗礼,使XX人不仅普遍有诚信敦厚、温文尔雅、不露锋芒、不事张扬、无偏执激狂的人文特征,更具有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基因。另一方面,从文化特点看,XX少数民族人口虽然数量不多,但种类丰富、文化多彩。历史上的数次大规模屯垦移民、工程移民、扶贫移民、灾害移民等诸多因素,使得少数民族不断分散、重组,形成了今天大杂居、小聚居的融合发展局面。各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汉文化交相辉映,在碰撞交织中形成了中原文化、边地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多质文化,积淀为包容的开放精神和生生不息的奋斗基因,孕育出了艾思奇、杨善洲等一大批杰出英才。我们要看到民族性是XX人文精神的珍贵资源,是XX文化内涵的精彩部分,是XX市情的一大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着力发挥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以边疆少数民族的团结进步示范,为

  面向西南开放打牢稳定基础。

  (三)XX的山区性有巨大的振兴潜力优势。

  “现在的山区气候宜人宜居,生态特色农产品和健康养生资源富集,矿产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清洁能源富集,是‘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生物基因宝库’,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前沿核心地带”“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XX山多坝少,山地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92%,一度被称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市”。可见,XX的山区性从根本上影响着经济史的形成和发展现状。从一定程度上,山区的发展水平,反映着XX的发展水平。山区振兴,XX才能振兴。长期以来,由于条件制约,我市山区的发展十分滞后。经过不断实施整村推进、村容村貌整治,特别是近几年大力实施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山区农村不仅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层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成为山清水秀、美丽宜居的新家园。从乡村振兴的前景看,我市山区开发潜力巨大。绵延起伏的山区蕴含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已发现矿产资源56种,有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024万千瓦;南红玛瑙、黄龙玉、翡翠扬名海内外;茶叶、小粒咖啡、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高黎贡山风光得天独厚;有热气田240多处;农耕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积淀厚重,山区发展大有潜力、大有可为、大有前途。关键看如何看、如何谋、如何做。因此,我们必须看到XX的山区在自然资源贮藏、气候环境调节、物产供给保障等多方面的特点,从优势的角度来认识山区、统筹山区、发掘山区,真正找到发展出路。山区的出路说到底还是要靠工业带动,服务业促动,创新驱动。我们用工业思维、城市思维牵引农业规模化、实施美丽XX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为了改造山区的生存环境,更是挖掘山区经济价值的必由之路。因此,“十四五”时期要把山区发展与乡村振兴统筹起来,与“四化”战略统筹起来,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按照“六七八”乡村振兴模式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充分整合大型灌区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美丽乡村等项目资源,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

  是金山银山的山区振兴之路。

  (四)XX的美丽性有显著的核心竞争优势。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作为‘十四五’及长期的一项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XX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世世代代保护好”“对XX来讲,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是大自然赐予的最宝贵财富,也是发展的核心优势”“精心呵护这一核心优势、保护好这一最宝贵财富,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党中央交给XX的政治责任”。生态环境不仅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而且还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当用价值来表示时,自然资源可以转化为自然资本。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认为,经济增长极有五种地理特征:沿海地带、水系地带、气候宜人地带、低海拔地带和工业先行区。这五种特征,XX至少占了气候宜人这个特征。XX境内有全国第二大热气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澜沧江、怒江两条国际河流穿境而过,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江河山川之美、历史文化之美、绿色生态之美,共同构成了XX的美丽要素。气候温凉、四季如春,使得XX成为宜居宜业、名副其实的“宝山”。近年来,通过实施“三个万亩”工程、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建成青华海东湖西湖、东山森林公园“园中园”等一系列举措,美丽XX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XX、XX成功创建“XX美丽县城”,XX、XX和16个村被评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示范村,XX还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一方面,保护生态系统,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基因库,就是保护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必须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殷切嘱托,坚持把绿水青山作为XX发展的最大底色,倍加珍惜现有的生态,弛而不息的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守护好这一方水土。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这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经济系统。经济发展既可以破坏环境又能保护和改造环境,摆脱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悖论,根本出路在转变发展方式。

  “十四五”时期,我市绿色发展的优势更为明显,生态环境盈余将不断加大。我们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好自然环境优势,积极探索建立经济价值实现机制,以生态旅游、生物资源加工、大健康产业等为载体,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的XX实践之路。

  三、推动新发展

  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新的东西总要冒头、总要生长、总要迸发,这就是发展的内生动力。发展内生动力是一个变量、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新”的权重越大,发展内生动力就趋强,反之则趋弱。所以,十九届五中全会紧扣“新发展”这一核心,宣布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对我国发展进程的重大判断;贯彻新发展理念,这是新发展阶段的根本遵循;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新发展理念引领之下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抉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逻辑大系统,三者之间彼此依赖、交互作用、相互制约,系统回答了新发展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新发展阶段是高质量发展的阶段,那么,“十四五”时期的主题毫无疑义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新发展理念的引领和贯穿,让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开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所以,“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分论部分(第3至第14部分),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进行组织和结构,分领域阐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明确了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到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12个重点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而且特别突出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XX发展面临的困难之多、挑战之大,决定了我们必须把握市情新内涵,打破一切观念束缚,树立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奋进的创新思维,“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

  我强、人强我优”,聚力建成XX榜样、干出XX经验、闯出XX道路。我们要迈向的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的阶段。这既是光荣而伟大的使命,又是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基本上走的是“串联式”的发展历程,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顺序发展,用了200多年的时间,而我国的现代化走的是“并联式”的发展历程,“四化”是叠加发展的。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中国工业发展正在从量变到质变向强国迈进,XX只有走“并联式”的路子,按照高于全省、全国平均增速,坚持稳中求进,跨越赶超,才能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目标。所以,“十四五”时期,XX的发展必须是一条继承与创新同向发力之路,一条高速度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之路,一条对外开放与对内循环相互促进之路。总体思路可以初步考虑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创新强市、质量强市、制造强市、文化强市、开放强市等战略,聚焦工业化和城市化两大重点,高质量推进城市生态化、工业聚集化、农业规模化、旅游品牌化,全面加快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全面建设XX辐射中心、XX工业重镇、XX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XX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XX新格局。

  (一)高质量推进城市生态化,全面建设XX辐射中心。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坐标,是现代经济的载体。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史上最精彩的篇章,几乎都是在城市发生的,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城市变迁史。从世界来看,可以大致得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城市越大经济密度越高。比如美国最高的是纽约、洛杉机、芝加哥三大城市,而整个中部平原虽然面积很大,经济产出

  密度却很低。这也恰好印证了“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的论断。英国经济学家巴顿将城市表述为:城市是一个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各种经济市场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由此可见,城市是一个多维复合体,不仅包括经济属性,还包括更多属性。发展要素总是随着人在流动,城市发展得越大、越好,人口和要素就越流动,承载能力和吸纳能力就越强。城市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引进产业、技术的社会能力和开放能力,城市化可以产生聚集经济效果和极化效应,带来大开放、大聚集、大流动、大融合、大发展。反之,我们在招商引资、对外开放、人才引进、内需潜力等方面的发展瓶颈,大多是因城市化发展滞后衍生导致。XX市作为XX地区地理位置中、综合实力强、产业基础优、改革开放力、交通网络密、社会治理好的州市,在XX一体化建设进程中,理所应当而且完全可以担负起辐射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说,以城市化为重点全面建设XX辐射中心是XX“十四五”期间最大的历史性任务,是我们几代人、几十代人的梦想和期待。因此,“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XX要抓住这一重大时代机遇、重大任务,高质量推进城市生态化。要全力推进XX中心城市建设,以建设“山水田园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开放创新之城”的现代化大城市为重点,坚持好“十大标准”、处理好“十种关系”、实施好“十个先行试点”,千方百计做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能级、拓展城市空间,推动发展空间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发展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发展支撑从农业向工业转型、发展动能从传统向创新转换,全面形成以XX中心城市、XX城区“双心引领”,以XX、XX、XX“三城支撑”,以“两线突破”,以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美丽坝区、美丽集镇、美丽村庄“多点联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力推进XX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干线铁路建设,推进民航扩能提升,积极推进与周边州(市)和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互联互通,畅通国际运输大通道,构建高质量的综合立体交通网,提升XX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功能和对外辐射能力。全力推进XX能源枢纽建设,纵深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妥推进电源项目开发,加快电网互联互通建设,积极推广天然气综合利用,强化充电服务设

  施配套,提高能源消费清洁化水平,加强与周边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发展规划衔接,推动能源国际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积极扩大电力国际贸易范围和规模。全力推进XX物流中心建设,加强跨境物流与国际大通道、国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衔接,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全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引领,加强重点项目培育储备和招商引资,全面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助推XX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XX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卫生短板,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建设辐射周边和南亚东南亚地区的人文交流中心、教育服务中心、医疗卫生辐射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到十四五末,把XX建成更好服务全国全省战略的新节点、人文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支撑XX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引领XX一体化发展的新典范,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走在全省前列,初步建成XX辐射中心。

  (二)高质量推进工业聚集化,全面建设XX工业重镇。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制造业是国之重器。国家之争说到底就是制造业之争,地区之争也莫不如此。在工业文明时代的三次工业革命中,由于经济落后,中国直到第三次工业革命才成为追赶者。根据《2019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目前全球九大制造强国大体分为4个阵列,我国已进入第三阵列,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了强国时代。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围绕“聚千户企业、创千亿园区”的发展目标,形成“园中园”工业发展集聚平台;加快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引进了一批实力企业落地生产,XX工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实践证明:XX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走工业聚集化这条路子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XX的工业化发展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园区的基础、要素、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尤其是长期以来干部群众重农思想浓重,缺乏工业意识、工业能力、工业精神,内因和外因交织,发展瓶颈突出。所以,面向“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化是XX发展

  的大事要事,推进XX工业重镇是XX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XX工业重镇成,则其他成;XX工业重镇不成,则其他一切不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出工业化这个重点,高质量推进工业聚集化。要优化提升“园中园”,不断完善XX工贸园区、XX经济开发区等园区载体功能,形成聚集效应、极化效应、辐射效应,XX工贸园区重点发展硅基及配套化工、石油炼化、轻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XX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XX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矿产采选、金属冶炼及建材加工产业;境外园区重点承接轻纺、生物医药、光伏组件、装备制造等产业转移。纵向延伸产业链,重点构建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产业链、肉牛和生猪养殖加工一体化产业链、生物资源加工产业链、纺织加工产业链、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产业链、绿色化工产业链“六大产业链”,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横向形成产业群,按照产业聚集度,建设一批“定位精准、布局合理、要素齐全、集群发展、绿色集约、协调联动”的工业产业“园中园”,建设硅基产业、生物大麻、石油炼化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XX绿色硅材加工一体化和工业大麻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培育食药、轻纺、绿色化建、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等百亿级产业集群。不断推动“1+5”共建共享、“51+49”等改革举措实践创新,强化市场化、实体化、公司化运作管理,引进合作共建方,探索“混合制共建园区模式”,积极推进XX州市间区域合作,打造飞地经济。依托XX数据产业园建设,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加快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稳步发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到“十四五”末,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0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170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410亿元以上,培育5户以上百亿元产值企业,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长5个百分点以上,初步建成XX工业重镇。

  (三)高质量推进农业规模化,全面建设XX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重

  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XX是农业大市,并且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2%,这样的市情决定了农业现代化必须不走寻常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对于我们这样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我们既要深刻认识到,坚持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之举,也是着眼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大势所趋。又要清醒看到,传统农业产业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就业链和效益链才有发展前景。所以,乡村振兴的出路在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归根到底是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绿色化、专业化、组织化、市场化水平。长期以来,我市农业资源存在明显的二重性:既是优势、也是劣势;既有潜力、也有制约。如何处理好这个矛盾?这是XX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问题。矛盾的根源其实就在于农业的小、散、弱。因此,“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持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延伸到区域重大产业建设,围绕“规模化”,实施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示范区建设、智慧农业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农业新业态建设五项行动,建设一批农业现代示范区,形成一批一体化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销售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要坚持从特色产业拓展延伸到优势产业,围绕“绿色化和专业化”,重点发展生猪、肉牛、中药材、咖啡、茶叶、核桃、蔬菜、水果、工业大麻和“两烟”十大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培育区域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产业链条完整、经济效益明显的优势产业。要坚持从规模农业引领拓展延伸到品牌农业引领,围绕“市场化”,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契机,扩大“一座XX”区域公共品牌效应,构建品牌农业销售体系,努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分散农业向规模农业、弱势农业向品牌农业迈进。要坚持从单一农业拓展延伸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围绕“组织化”,着力构建农业规模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和乡村旅游业带动农业现代化、形成三产高效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

  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到“十四五”末,XX农业综合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中走在全省前列,初步建成XX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

  (四)高质量推进旅游品牌化,全面建设XX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

  随着区域旅游业的兴起和国内高端游客群体从国外向国内回流,旅游正在从观光游、购物游向康养、体验等深度游转变,谁拥有良好的气候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等谁就更有竞争力。同时区域旅游品牌形象重要性日益显现,独具特色、独具魅力、独具优势的旅游品牌对区域旅游业带动作用越来越大,成为吸引客源的主要因素。要形成优势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精品、自己的品牌,而品牌化说到底就是差异化优势。当前已经迎来了健康旅游的黄金时代,面向未来,健康旅游将保持需求旺盛的趋势。生态是XX最好的资源,气候是XX最大的优势,美丽是XX最大的特色。生态美丽、四季如春、温润如玉,已经使XX成为最宜人居的地方,尤其适合发展健康旅游产业。从资源、基础、要素等各方面比较,XX在发展健康旅游业方面与省内外很多旅游品牌相比都毫不逊色,关键是要继续加大对品牌的定位、包装、建设和宣传。“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旅游业作为重点,高质量推进旅游品牌化。要发挥处于大XX旅游环线中心枢纽和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以“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为发展方向,依托世界高黎贡山、世界地热温泉博物馆、南方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三大世界级资源,打响“世界高黎贡山·世界自然遗产—中国XX”旅游品牌,打造高黎贡山国际生态旅游区、XX国际康养度假区、XX抗战文化体验区三张名片,建设“养身养心、美景美食、宜居宜游”的XX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进一步优化“一圈一环一线”和“一山两心两带”规划布局,加快构建大XX旅游环线XX段“交通骨架”,完善高黎贡山和XX坝区两个旅游环线路网布局,高位推动潞江坝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司莫拉幸福佤乡乡村振兴示范区、大和顺等项目建设,形成“全域、全季、全景、全业”发展格局,加快半山酒店、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新业态建设,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充分挖掘XX温泉资源

  优势,提升XX火山热海等一批温泉康养项目,培育“旅游+中医疗养”业态,打造集温泉康养、森林康养、运动康养一体的国际温泉康养度假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摄影小镇、咖啡小镇、永子小镇、民族风情小镇等特色小镇,高质量创建一批以和顺、XX抗战纪念馆、松山抗战遗址、青华海等为代表的高等级景区,加大举办节庆和体育赛事活动,发展沿江、环山旅游,加大康养、会展、现代农业、体育产业等业态与旅游深度融合。主动融入南亚东南亚国家黄金旅游圈,探索建立与周边国家文化旅游合作机制,积极拓展缅甸密支那、曼德勒、仰光等旅游环线。到“十四五”末,把文旅产业培育成千亿级产业,XX旅游总收入、旅游人次年均增长保持10%以上,XX市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得到巩固提升,XX区、XX县、XX县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一批省级旅游度假区、一批旅游特色名镇、特色名村,XXA级景区达100个以上、5A级景区2个以上、4A级景区15个以上,3A级景区40个以上,初步建成XX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要经过艰难曲折的”“一切新的东西都是由艰苦锻炼出来的”。新的形势、新的市情、新的发展,决定了“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XX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困难,但也蕴含着新的机遇、新的希望。在“两个大局”之下,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提高对新形势的适应能力,保持对新市情的深刻认识,坚定对新发展的信心决心,真正拿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坚定信念,“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青天”的奋斗精神,“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的实干作风,团结带领XX党员干部群众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推“四化”,奋力加快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XX新格局。

篇五:十四五规划新征程开好局党课讲稿

  

  ■行业资讯O-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乡确保“十四五羽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1!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

  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全党全国要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开拓前进。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部门层面,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省以下各级层面,在贯彻落实中

  都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1月28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国首次专门立法保护湿地1月20日,湿地保护法草案初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

  议。这是我国首次针对湿地保护进行立法,拟从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建立完整的湿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草案分为总则、湿地管理、湿地保护、湿地修复、检查与监

  :自然资源部通报52起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典型

  i案例I近日,自然资源部公开通报52起农村乱占耕地

  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典型案例。通报显示,2020年12月,全国共有17个省(市、督、法律责任和附则,共7章59条。草案明确法律适用的湿地,是指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湿地和具有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栖

  息、生长功能的人工湿地。国家对湿地实行分级管理及名录制度,区)报送了

  7月份以后违法占用耕地建房的典型案例

  共42起;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北京局、南京局和广州

  局在土地例行督察中发现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案例共1起,总计52起。其中,土地已复耕的39起,土地已

  严格控制占用湿地。草案明确了湿地保护方式,提出了湿地利用要求,规范了湿

  恢复原状的1起,违法建筑已拆除的4起,正在整改

  中的4起,已移交其他部门处理的2起,已完善相关

  地修复原则、责任主体、修复方案及措施等。在湿地保护方面,草案提出禁止开(围)垦、填埋、排干湿地,永久性截断湿地水源,手续的2起。通报指出,上述案例大多由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

  过度放牧和过度捕捞;禁止在湿地内采砂、采矿、取土,依法取

  得相关许可的除外。草案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重要

  湿地周边产业布局等统筹考虑,保障重要湿地生态功能稳定;县

  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湿地水、土壤污染防治工

  主动作为、及时处置,体现了早发现、早制止、严查

  处的工作要求,达到了警示震慑、聘耕地的目的。但

  也有少数案例是在有关督察局发现后,地方才进行处

  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集中

  置,遏制新增违法违规问题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通报强调,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

  分布湿地的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鸟类和水生生物的生

  存环境。务院决策部署,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以“零容忍”

  在湿地修复方面,草案提出湿地修复实行"自然恢复为主、的态度,继续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新增乱占

  耕地建房问题。有合理用地需求的企业、单位和个人,

  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依规申请办理用地

  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恢复湿地面积和湿地生态

  功能,提高湿地生态系统质量。草案还对湿地执法主体、检查措施等作出规定,明确监管部

  门及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职和违法主体直接破坏湿地的法律责任。手续。各方共同努力,进一步严格耕地保护,维护国I家粮食安全。4

篇六:十四五规划新征程开好局党课讲稿

  

  党课讲稿:携伟大建党精神之光逐梦新征程

  学习伟大建党精神,携伟大建党精神之光逐梦新征程!朋友,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党课讲稿:携伟大建党精神之光逐梦新征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党课讲稿:携伟大建党精神之光逐梦新征程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近日,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的《党课开讲啦》特别节目,邀请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黄一兵,沿着历史的道路,讲述伟大建党精神,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发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不断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让伟大建党精神之光闪耀新征程。

  高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火炬

  真理指引航向,理想照耀征途。无论是刘志海直至牺牲时仍紧紧攥着党证的深情执着,还是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英勇无畏,亦或是李大钊对“赤旗”的热切呼唤……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党员干部要将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必修课,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在常学常新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始终站稳政治立场,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真正将理想信念信一辈子、守一辈子。

  坚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政治本色

  初心因坚守而炙热,使命因担当而荣光。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一百年来,我们党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百年来,涌现出孔繁森、焦裕禄、廖俊波等一大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代表,他们以恒心守初心,以生命践使命,书写了心系人民、情系人民、造福人民的感人诗篇。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不能忘记“我是

  谁”“为了谁”“依靠谁”,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和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持续完善社会公平正义环境,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锻造“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钢铁意志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斗争,伟大斗争创造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深深镌刻着红色的斗争烙印。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品质与风骨,不仅体现在面对强敌时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也体现在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时的敢为人先、敢闯新路,还体现在对于自身存在问题的那种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勇气与魄力。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历经风雨而不倒,饱经磨难而奋起,最终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党员干部要居安思危,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昂扬斗志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提高斗争本领、提升斗争艺术,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胜利。

  淬炼“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道德品质

  忠于党、忠于人民,是共产党人的鲜明的精神标识、优秀的道德品质。从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雷锋,到将青春和生命献给党和人民脱贫攻坚事业的黄文秀,再到把千亩荒地变成林海、又无偿赠给党和人民的张连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对党忠诚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不负人民,不负人民就是对党最大的忠诚。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对党的绝对忠诚,对人民的绝对赤诚,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把为党分忧、为民造福作为毕生追求,始终不改其心、不移其志,努力为党和人民创造更大光荣。

篇七:十四五规划新征程开好局党课讲稿

  

  党课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党课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2021年全国两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个规划纲要确定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擘画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经济社会工作的纲领性的文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经济发展方面来讲,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在“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根据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无论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都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

  共

  1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环境的变化

  我们先谈一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得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均发生了深刻调整。世界大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全球经济、贸易、投资、产业布局,还有治理体系变革等方面来看,“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将呈现以下发展态势:

  一是世界经济有可能持续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速放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就进入了一个深度调整期,增速显著放缓,国际贸易增速持续低于世界经济增速,跨国直接投资也趋于回落。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使得世界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陷入最严重的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下降。2020年下半年以来,虽然全球经济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改善有所回升,但未来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还将受到疫情防控形势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因此,未来几年,特别是“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有可能处在持续低迷的态势,出现强劲复苏的可能性较低。

  从近30年来世界经济的增速看,世界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尽管常有一些波动,但总体是向上增长的态势。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此后,随着应对危机的刺激政策效应逐步减退,世界经济在这次疫情之前也处在疲弱的复苏状

  共

  1态,走势并不强劲。从目前看,今年世界经济有可能出现恢复性增长,增速有可能达到5.5%。但是除去2020年的负增长,今年世界经济总量仍然很难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走势的相互关系看,金融危机之前和金融危机之后也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金融危机之前,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增长时期,国际贸易增速持续快于经济增长,可以说是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平均来看,金融危机之前,国际贸易增速应是世界经济增速的2倍以上。但金融危机之后,在多数的年份国际贸易增速低于世界经济增长。这反映出金融危机后经济全球化退潮,逆全球化的趋势增强,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使得贸易的增速低于经济的增速。受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国际贸易的回落幅度较大,接近10%。

  从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量看,2015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曾经达到了历史峰值,此后逐年回落。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基本上稳定在1.5万亿美元左右。但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量下降了42%,仅有8590亿美元。其中发达经济体只有2290亿美元。而新兴市场国家基本保持在6000亿美元以上的增速。2020年中国也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由此可见,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发达经济体的投资,特别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也进入了低迷期。未来要想重新恢复到比较快的增长态势,仍然需要很长时间。

  共

  1从我国的情况看,近年来我们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尽管2020年我们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我国利用外资仍然达到了1444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美国冲击很大,美国吸收外资大幅度回落。同时,我们的对外投资仍然保持在1000亿美元以上的稳定水平。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和项目仍然保持较快增长。

  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了2021年关于世界经济最新的预测。根据最新预测,2021年世界经济有望出现5.5%的恢复性增长,但前提是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就目前的全球大环境而言,在“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的增速与历史比,应该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是国际分工深刻变革,全球产业链布局调整加快。一方面,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国际分工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为引领,生命健康、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相互促进、交叉融合,科技创新进入了大融通时代,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迅猛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发生了深刻重组。

  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使得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问题更加凸显,各国内顾倾向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向多元化、区域化方向发展,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以往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

  共

  1展时期,以效率优先为导向而形成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在加速向以安全可控优先方向调整,所以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格局在我国“十四五”时期将发生更加深刻复杂的变化。

  三是经济全球化势头继续减弱,国际治理体系呈现“碎片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经济增长放缓、全球化收益不均、贫富差距扩大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出现了社会撕裂,民粹主义盛行,对外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凌主义,经济、贸易、投资问题政治化。在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较量依旧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仍有可能减弱。围绕着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应对公共卫生领域挑战等方面的博弈和斗争可能更趋激烈,国际治理体系变革达成共识的难度在上升。所以,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势必要在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和推动同其他国家的合作发展。

  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也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的内部条件也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一是我国仍处在成长的上升期,但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在加大。我国仍处在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发展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与此同时,我国也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

  共

  1键阶段,以往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有很大的改变,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加大,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进入了中高速增长区间。其中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结构调整、协调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压力和需要前所未有。所以,未来一个时期,经济潜在增速仍有可能继续有所回落。

  《纲要》没有像以往对整个未来五年提出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而是强调每年度根据形势变化决定年度增长目标,这也是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环境有很大不确定性。当然,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有充分的信心和条件保持经济适度的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增长从2007年达到峰值以后逐渐回落。特别是过去10年,中国经济增长更加平稳,增速比以往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当然这反映了我们的经济结构有重大变化,经济增长目的在转换。所以,“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将保持中速到中高速的增长态势。

  二是我国已经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过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追求经济总量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逐渐被摒弃。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有机统一,已经成为新发展导向。但是,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

  共

  1任务依然艰巨。

  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意味我们已经实现了高质量发展,而是意味我们已经到了必须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来推动经济发展的阶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本身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过去几年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看,我们的经济结构也在持续优化。从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看,服务业占比持续上升,去年已经达到54.5%。包括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现在在经济中占比已在40%以下,农业总体维持在接近10%的水平。这种结构变化,与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路径的一般规律是相符的。从一定程度上讲,我国经济已经由过去工业主导型的经济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

  由于服务业的占比上升,也使得我们的经济增长更加稳固。过去在工业主导时期,工业周期性比较强,所以,往往会带来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现在服务业占比提升到50%以上以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60%以上,这也使得我们的经济运行比以往更加稳定。这种结构变化,也使得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们的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总体趋势是有所减弱的。另一方面,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加。过去几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上是60%以上,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60%现在都来源于服务业。

  从贡献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分解来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共

  1度是最大的。由于这种变化,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新变化,特别是服务业占比的提升,使得服务业成为过去几年吸纳就业唯一保持增长的产业。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们吸纳就业的最主要的渠道。从就业方面来看,我们还要依靠更多的服务业来创造就业。

  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就业超1300万人,去年受疫情冲击影响,我们的城镇新增就业有所回落,但也实现了目标。这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为保持就业稳定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三是“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难以维系。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新发展模式紧迫性在上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发挥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低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大循环,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成为世界工厂,这种发展模式有力带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要素条件的变化,这种两头在外,也就是市场和资源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近年来明显减弱,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受限带来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更加凸显,经济安全的风险增大。

  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配套齐全的完整产业体系。我们本身具备内部循环的大国经济优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所以,在“十四五”时期,我们要继续顺势而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科技自

  共

  1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加快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新发展模式。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对外贸易,无论进口还是出口都是两位数增长。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由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复苏缓慢、外需减弱,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速也在减弱。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总体看,我们的对外贸易增长潜力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和以往相比,再出现高速增长的机会也不是很多了。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内外需占GDP的比重也明显回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最高达到过8.7%,接近10%的水平。因此,外需对我们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是非常大的。2020年我们经常项目顺差仍然接近3000亿美元,但是占GDP比重只有2.0%。2020年,我们的GDP按照人民币计算是101.6万亿元,折合成美元是14.7万亿美元。

  现在我们基本上实现了内外的均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现在被提出来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做这个事情。从需求方面看,消费、投资、进出口占GDP的比重也反映出经济结构在持续优化。与此同时,我们的最终消费占GDP比重比过去在持续提升,已经超过50%。但是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消费占比仍相对偏低。

  从生产角度看,我们的服务业占比超过一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60%。从支出角度,或者从需求角度看,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接近60%。所以,这两方面的变化,使得我们的经济增长跟以往相比有很大变化,我们不再过分依靠投资、工业。

  共

  1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既应对了国际环境深刻变化,也是我国在当前阶段的主动选择,更是对“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塑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部署。因此,必须深刻理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决策部署,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以下新趋势和新特征:一是更加注重扩大国内需求。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将更加明显。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是要求我们坚持扩大内需,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各个环节,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发展模式。我们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从以往看重国际市场为主,转向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我们有这方面的条件。首先我国有14亿人口,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连续多年超过14万亿美元,大概是美国的70%。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十四五”期间,按照世行的标准,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可能最终达到1.2万美元以上,进入高收入国家行业。

  同时我国还有4亿多的中等收入群体。2019年,我们的消费品

  共

  1零售总额突破了40万亿人民币。2020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出现了负增长,大概是39万亿元人民币。但总体来讲,我们国内消费品市场规模大概是6万亿美元左右,可以说和美国现在的市场规模相当。但和美国相比,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还没有完成,所以,我们的市场是全球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消费市场。

  当前,我国还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产业升级、城镇化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建设都将不断释放出投资需求潜力。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我国最大的竞争力。我们完全有条件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来支撑经济的长期发展。当今世界,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有全球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这也是我们能够实现扩大内需,支撑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底气。

  但是当前,我们的国内大循环还不够通畅,突出表现在国内统一的大市场尚未形成,地区之间、行业之间还有很多门槛,要素商品流动还受很多因素影响。另外,我们流动体系的现代化程度不高,交易成本也较高。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物流成本持续下降,但是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高。2019年,我们的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仍高达14%以上。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只有8%。所以,我们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还有很多空间。现在我们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深化改革降低流通费用。

  当前,我们的金融、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发展也不均衡,这均妨碍了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流通,同时,我们的体制机制问题也较多。

  共

  1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循环,也制约了消费和投资需求潜力的释放。所以,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表面上看它是一个发展问题,实际上是改革问题。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释放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潜力。所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任务是继续深化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有效释放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内需,更加注重和加强需求侧的管理,构建扩大内需的有效机制,全面促进消费和拓展投资空间。在稳定汽车、家电等传统大宗消费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进一步扩大养老、健康、家政等服务消费,进一步净化我们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提量升级。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像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一些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和市政设施升级。

  “十四五”时期,我们在落实扩大内需方面有一系列的举措,除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一些有利于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以外,我们在促进消费和拓展投资空间方面还有很多具体的举措。扩大消费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提高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近年来,我们的最终消费比重已经超过50%,呈现上升的态势。但剔除政府消费后,我们居民的最终消费还低于40%。也就是说,我们在扩大内需方面,除了稳投资外,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扩大消费。扩大消费除了从营造消费环境入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切实有效提升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

  共

  1近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也出现了一些变化,虽然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2020年有明显回落。所以,这既不利于当期经济可持续的恢复,也会制约我们未来的发展。

  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将不断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经济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关键还是要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从而让国内大循环有效运转起来。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首先,在国内大循环中,供给和需求必须循环起来。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完整的配套能力。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供给体系大而不强,特别是一些传统低端领域的产能和供给持续过剩,而很多新兴的高品质服务供不应求。所以,在居民消费加速升级的态势下,我们的供给体系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供给结构难以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们国内循环之所以存在很多堵点和断点,最主要的方面是我国有很多个性化的需求。有时,国内的商品难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有很多人到国外去采购。

  要解决国内经济循环不畅的问题,还是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所以,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我们的供给体系能适应国内需求的需要,那么庞大的国内需求就会刺激我们的供给不断创新,我们的工业、服务业也就会更好地发展起来。

  共

  1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矛盾既有供给侧的,也有需求侧的。但深入分析后,我们的判断是,矛盾主要还是在供给侧。供给体系不能适应需求变化。如果我们仅仅是扩大内需,而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内需供给就很难能支撑经济增长。所以,我们必须把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着力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不断增加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和品种,提高它们的质量和品类。“十四五”时期,我们还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要用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来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

  三是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保障将进一步强化。当前,国际上围绕着优质要素资源的争夺在不断加剧,我国正处在由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的阶段。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高端设备“卡脖子”问题还比较严重,所以,断供风险难以完全排除,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已成为重大课题。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候不掉链子是一个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也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十四五”时期,我们必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战略支撑,依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的核心技术,强化对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的保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还可以依托国家超大规模的市场和完备的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

  共

  1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在加强科技创新方面有一系列重要的部署。

  从“十三五”以来,我国在科技投入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在一定程度上也等于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剔除资本和劳动的贡献以外,经济增长和其他方面的贡献是来自科技进步方面的。我国科技的不断提升,与我们加大研发投入经费有关。

  此外,无论在加强国家科技创新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还是市场引导企业创新主体以及激活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等方面,我们都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四是要发展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既面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加快向各产业渗透和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约束强化的巨大挑战。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是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将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商业化应用阶段,成为驱动产业变革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共

  1“十四五”时期将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推进数字化转型行动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各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以提升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为导向,把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依托产业园区和自贸区等平台,推动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等有效集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五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四五”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会进一步增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机构如果脱离实体经济去搞以钱生钱的自我循环,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是金融危机,最终也会危及到金融自身发展。因此,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金融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新发展阶段,金融工作要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主动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形势,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2020年,从应对新冠疫情冲击的过程中,我们看得很清楚,普惠金融大量发展,引导更多金融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不断降低实体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严控资金流向房地产、股市。“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综合施策,引导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共

  1从宏观层面看,重点做好金融领域跨周期政策设计,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使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和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

  从微观层面看,我们要进一步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入激励相容机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更多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疏通金融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支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支持创新层面看,我们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建设,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资金链,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形成金融、科技和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从优化结构层面看,我们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更好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从完善货币、监管、税收等制度入手,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政策性业务和商业业务分账管理,提升支持国家战略的能力;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统筹规划建设管理适应金融双向开放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确保金融基础设施安全运行。

  从防控风险层面看,我们要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共

  1问责制度体系,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方针及时处置各类风险隐患,加快构建宏观审慎加微观审慎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管理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六是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制度型开放特征更加鲜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要搞封闭的内循环,畅通国内循环与参与国际循环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而不是割裂或对立的。

  国内大循环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畅通国内大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有利于我们更好参与国际循环。

  坚持开放合作、主动参与国际循环,可以更好地联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深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互动,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新动力。

  因此,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的“中国机遇”,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促进各国共享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和成果。“十四五”时期将以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为方向,健全制定内外贸、内外资统一的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制定新的外资基础性法律,清理涉及外资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限期废止或修订同对外开放大方向和大原则不符的法律法规或条款,加快推动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

  共

  1型开放转变,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制度保障。

  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探索实践更高水平更高标准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措施,加快金融等服务领域开放,促进制度型开放。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五通”合作,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扩大西部和沿边地区开放,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特别是世贸组织改革,开展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提出更多中国倡议、中国方案。

  共

  19

推荐访问:十四五规划新征程开好局党课讲稿 党课 讲稿 规划